回乡“务农”7年,潘均常常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雪灾、干旱、非洲猪瘟、冻雨,全让自己赶上了。这个生态农场还要不要继续下去? 没想到在他绝望时,100多名会员一夜之间为农场预充值近20万元。 他7年前辞职回家乡办农场 没想到接连遭遇不顺  潘均在农场的菜地中给众人讲解物理灭除病虫害。记者郝天娇 摄 今年初,武汉遭遇极寒天气,暴雪、冻雨接连不断。 2月4日,又一场暴雪从天而降,雪凝成冰。 那天天刚亮,潘均就赶到位于黄陂区王家河街道的九曦生态农场,眼前片片倒塌的大棚和被风雪撕烂的棚膜让他愣在了原地——11个大棚被厚厚的积雪彻底压垮,只剩3个还勉强保全。  2月4日,一场暴雪从天而降,雪凝成冰,压垮了潘均农场的大棚。受访者供图 早上8时21分,潘均发了一条朋友圈,内容是5张被大雪压塌的蔬菜大棚照片和3个字“绝望了!” 一个小时后,他又发出当天的第二条朋友圈——“7年的努力,今天一夜归零!”  农场被冰雪侵袭当天,潘均的朋友圈截图。受访者供图 7年前,31岁的潘均辞去远洋轮轮机工程师的工作,回家乡王家河街道流转了300亩土地开办起九曦生态农场,尝试不用化肥、除草剂、农药、转基因种子进行生态种植。 办起这个农场,潘均接连遭遇不顺。 2018年,一场暴雪压塌了3个大棚,剩下的也严重受损;2019年,又遭遇了一场多年难遇的大旱…… 一路跌跌撞撞走过2023年,九曦生态农场终于拥有了300多名会员。这7年,潘均也由一名五谷不分的门外汉成了农事专家。 此时此刻,望着被暴雪冻雨压塌的大棚,过往的经历像走马灯一样在潘均脑海中回放。2024年的这场冻雨,难道真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年前还会给大家配送一次蔬菜,(我之前)保证大家过年有充裕的食材过年,现在也做不到了,大家需要提前在其他渠道采购过年需要的食材……”他在会员微信群里发出的这条信息,透露出解散农场的想法。与此同时,他也开始盘算怎么还上会员们预付的钱款。 一夜之间 会员预充值约20万元 信息发出后,潘均的手机响个不停。 “不要伤心,大家都会尽力支持你,与你站在一起。” “困难肯定会过去的!” “来年我们不挑种类,潘总看着寄就行了,吃应季的蔬菜瓜果就行。” …… 突然,群里有人提出,用预充值的方式帮助潘均渡过难关。没想到,这个建议得到不少人的支持。  会员们为潘均农场充值的聊天记录截图。受访者供图 潘均打开农场“小程序”,一笔笔充值金不断刷新,他一下红了眼眶,将手机切回微信群,不断向大家道谢。 一夜之间,预充值金陆续到账大约20万元,潘均也重燃希望,“原来有这么多人信任我、支持我,那一刻,我觉得我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  受到会员们的暖心帮助后,潘均发了条朋友圈,决定重整旗鼓。受访者供图 大年初二,连日雨雪天气后,武汉上空出现了久违的太阳。潘均去岳父母家拜完年后,赶紧跑到农场。 大棚上的积雪已经完全融化,潘均从大棚翘起的一角钻进去,发现番茄苗竟然没被压坏。欣喜之余,他立马打电话叫来亲戚朋友将棚子顶起来,“救活了”这批番茄苗。  大年初二,潘均带着亲戚朋友将棚子顶起来。受访者供图 “棚内有保温膜、加热丝,加上日晒,温度一旦超过35℃,番茄苗就完了,幸亏今天赶过来。”潘均说,番茄是整个春天的希望,5亩地可以产约2万斤,价值十几万元。  大棚中被“救活”的番茄苗。受访者供图 潘均笑着说:“没有会员们的这笔预付金,我当时真没信心干下去了。农场有了转机,靠的是会员们当初的信任。” 对农作物“一无所知”的他 如今成了农事专家 因为诚信的不确定性,“充值”一直作为一种有争议的付款方式而存在。 对于九曦生态农场,会员们的信任从何而来?  在松软的土地中轻轻一拔,两根笔直的胡萝卜就到了潘均手中。记者郝天娇 摄 潘均笑着解释:“购买有机蔬菜的人群大多对蔬菜有一定程度了解,并且会长期购买。我的会员客户群里有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专门从事农业的技术员等,甚至有教授会习惯性将买来的蔬菜放到实验室检测,也有很多人来过农场采摘,所以大家对我种植的蔬菜很信任,对我也很信任。那天晚上充值的,基本是好几年的老顾客。” 在松软的土地中轻轻一拔,两根笔直的胡萝卜就到了潘均手中。 “如果地里上了化肥,土不会这么松,胡萝卜也不会长得这么直。”滔滔不绝的潘均,让人感觉是一位常年劳作于田间地头的庄稼人。 “其实,7年前我是个远洋轮上的轮机工程师,对农作物‘一无所知’。”潘均说,他当时把结束“海上漂泊”回乡创业想得很简单,“无非是请个农业专家指导,我们当老板就行了嘛”。 当时,他高薪聘请了两名技术员,但因看不到农场发展前景先后离开。 潘均意识到,求人不如求己。他开始抱回一些书籍和通过入群的方式学习农业知识,“我好歹也是一个轮机工程师,还种不了几棵菜?” 经过6年多的自学,现在潘均已经获得“中级农艺师”证书,他还成了武汉市第一批农业领域的“武汉英才”。 潘均说,在自己的生态农场里,他坚持种植着40亩蔬菜,“我们这个农场里,只有种有机菜是亏本的,整个农场的人工成本大约70%花在这一块”。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追求有机蔬菜,其实有机蔬菜对身体不好的老人和孩子来说就是‘刚需’,当初,农场的会员愿意帮我,也就是这个原因。”潘均说,通过自身努力解决别人的刚需,“我有时候觉得自己有点‘伟大’”。 目前,九曦生态农场稳定会员有400多人,每天大约收到40份订单,基本实现收支平衡。此外,农场还解决了12位村民的就业问题。 来源:长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