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融媒记者 张才 实习生 何孟妍 /文 叶卫东/图 12月2日,2024年“最美的书”评选结果在上海揭晓,代表全国年度最优水平和设计创意的25种图书荣膺这一称号。其中《自贡剪纸沈成林作品集》榜上有名,系四川唯一入选图书。 《自贡剪纸沈成林作品集》是自贡市出版的首部“非遗”文化作品集。它既是非遗传承人沈成林剪纸生涯和艺术成就的总结,也是自贡民间工艺“小三绝”之一自贡剪纸的全景展示和成功破圈。 老手艺人的“心事” 79岁的沈成林想出书久矣,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年纪越大,想法越强烈”。 沈成林是省级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任中国剪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家协会会员,先后荣获中国十大剪纸艺术家、世界民间艺术大师等称号。沈成林14岁时便师从剪纸名家余曼白,此后博采众长,在传统剪纸技法的基础上,独创了拓彩剪纸、火绘剪纸等技法,充分展现了西南地域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 从艺60多年,沈成林创作了各类剪纸作品 6000 余幅,保留下来的有500余幅。《中国民间工艺》主编、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张道一评价他的作品“填补了文人书画与民间工艺之间的鸿沟。”沈成林的作品极具时代性和地域性,用艺术的形式记录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在郭家坳通虹井(自流井区盐厂三车间)老盐仓改成的宿舍长大的他,蜿蜒的笕杆、风中摇曳的篾条、卤水渗出形成的“盐钟乳”以及当盐场山匠的父亲,都成为了日后刀下的剪纸符号。
创作中的沈成林 2018年,年逾古稀之年的沈成林用手推车拉着自己的作品,找到自己在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任职时的老馆长、时任自贡市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宋青山。花了一个上午,翻看完夹在卡纸里的500多幅作品后,一直关注自贡城市文化传承保护利用的宋青山顿时意识到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值得去挖掘推广的事情,不由得发出感叹:“如果沈老师的作品不能让更多的人看到,那就太可惜了!” 中秋节后,宋青山牵头在王爷庙开了一次碰头会,各界人士集智聚力,出版工作正式启动。宋青山担任总策划,由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自贡蜀光中学美术教师宋光辉任责任编辑,特意邀请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郑晓幸,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自贡市文艺评论界协会主席王余,自贡市诗词学会名誉会长王星等三人为该书作序,随后还聘请了专业的设计团队,更迎来自贡市政协文史诗书画院的鼎力相助,为该作品集成为精品图书奠定了基础。 2024年6月,由自贡市政协文史诗书画院编辑,自贡市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统筹的《自贡剪纸沈成林作品集》正式出版发行。 “这本书不仅仅是我个人艺术的总结,也是自贡文化界的一件大事。”沈成林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自贡市相关部门派专人到乐山“三顾茅庐”,邀请他回到家乡从事专业剪纸创作和研究直至退休,此事一度在业内传为美谈。 设计师的“心思” 2024年12月2日,国内最重要的书籍设计评选活动之一、“最美的书”评选结果在上海揭晓,《自贡剪纸沈成林作品集》从全国135家出版单位推送的342种图书中脱颖而出,入选“最美”书单。 此次评选活动给该书的获奖评语为:作品用现代的形式来表达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色彩丰富,民间气息浓郁。封面视觉图形及纸张材料非常具有冲击力,多种质感的纸张和剪纸艺术传统用色相结合,给读者提供了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12月10日,《自贡剪纸沈成林作品集》主要设计师李中果接受自贡融媒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为了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他先后多次来到自贡和作者进行交流,近距离观看剪纸的过程。 据悉,李中果第一次拜访作者沈成林时,发现其剪纸作品原稿衬底大多采用质朴的牛皮纸,于是在设计函套时就选用了色泽和质地完全相同的瓦楞纸。二人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不少火花,例如封面如刀劈斧削的“自贡剪纸”四字便由作者亲自操刀;全书按时间脉络,每十年为一个节点,分为“风华正茂”、“峥嵘岁月”等六部分,每一个篇章都设计成“门笺”形式(传统剪纸艺术的一种),由沈成林刻好母版,经激光雕刻后粘贴而成,让人眼前一亮。 打开《自贡剪纸沈成林作品集》,处处体现了设计上的巧心思。其中包括灵动的彩色剪纸碎屑点缀在页面上;1960年郭沫若到访自贡时题写的“中国自贡剪纸”有别于其他纸张,采用了不多见的生宣;书脊上看似随意的开孔,其形状来自剪纸作品局部,既方便装取书籍也增添了趣味;此外设计师还打破了传统作品排版的方式,将较小的剪纸作品放大到出血状态(书籍排版术语,指超过页边距四周预留空间),给读者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