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最大毒瘤,侵蚀着公平正义的根基,危害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持续发力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是一场必须久久为功、不容有丝毫懈怠的持久战。 “治贪” 不姑息,“清”腐败滋生土壤。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反腐败斗争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深刻指出“铲除腐败滋生土壤任务依然艰巨”,强调“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必须永远吹冲锋号”。腐败问题之所以滋生,根本原因在于部分党员干部思想防线松动,面对形形色色的利益诱惑,认为偶尔 “伸手” 不会被发现,拿公权力当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将理想信念抛诸脑后,给腐败滋生打开思想缺口。纪检监察机关要强化思想教育,用身边鲜活案例敲响廉洁自律警钟,通过常态化开展党性教育、廉政教育、警示教育等方式拧紧思想“总开关”,清除腐败滋生土壤。 “肃纪” 不手软,“铲”腐败滋生温床。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新征程反腐败斗争,必须在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上持续发力、纵深推进。”若不及时铲除腐败滋生温床,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 等恶劣情况,影响整个干部队伍风气。纪检监察干部要立足本职,全面梳理权力运行各个环节,确保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强化对权力制约,规范决策程序、审批流程等,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减少权力寻租空间,全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铲除腐败滋生温床。 “惩恶” 不犹豫,“净”腐败滋生环境。四川省纪委十二届三次全会上,廖建宇书记强调“坚持‘三不腐’一体推进,下大气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肩负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大使命,要敢于亮剑,对各类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零容忍”,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通过强有力监督执纪问责,树立正确导向,让清正廉洁、担当作为在党员干部队伍中蔚然成风。在没有硝烟的反腐败斗争中,做忠诚干净担当的 “卫士”,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保驾护航,直至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被彻底铲除,廉洁之花在每一个角落绚丽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