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黄山歙县瞻淇村6尾4米长的“大鱼”从祠堂鱼贯而出,一场别开生面的“村晚”拉开帷幕。 “一戏,鲤鱼摆尾!二戏,鱼腾千里!三戏,鱼跃龙门!”  高声喊着口号、带领鱼灯队,在街巷上表演的正是瞻淇鱼灯非遗传承人、才艺主播郑冬蛟,他也是这次“村晚”活动的发起人。  他想通过一场直播晚会向全国人民呈现,瞻淇村传承800年的独特中式浪漫,也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捡起祖传的鱼灯手艺。 “鱼灯一亮,就是年轻人该回家团圆的日子了。”  瞻淇鱼灯起源于宋朝,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与其他地方观赏用的鱼灯不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戏鱼灯”。 4米长的鱼灯由2人扛起,前后交错穿梭,做出“鱼跃龙门”等动作。每年正月舞鱼灯,是瞻淇村坚持了数百年的传统。  “村晚”舞台上,老中青三代鱼灯队员齐上阵,年纪最大的队员汪平安已经71岁,舞起鱼灯来依然灵活,为了让网友们看到最精彩的表演,他一次排练都没有缺席。  郑冬蛟办“村晚”推广鱼灯的决心,全村人都看在眼里。 村民们也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凑齐了13个节目。村民是台下的观众,也是台上的演员,在合肥当月嫂的桂花姐提前请假回村,带领姐妹们用今年最火的歌曲《APT》改编广场舞。  留守家乡的老人们也积极参与,他们拿起家里烤火用的工具“火冲”,砍竹子、做鱼灯的镰刀,推着卖鱼灯、吃食的货郎车,带来一场极具瞻淇本地特色的农具走秀。  锣鼓是鱼灯表演不可缺少的一环,时疾时缓的鼓声,决定着整个鱼灯队伍的表演节奏。 这次“村晚”舞台上的锣鼓表演,是12岁“小孩哥”汪智航的主场。他激情投入的演出点燃了全场的热情,也让人看到瞻淇鱼灯的下一代传承,村民们跟着鱼灯巡游队伍在巷子里穿行。  随着锣鼓节奏拍手、起舞,整个村子都变成了“村晚”的舞台。与此同时,274.7万网友也在@鱼承薪火(郑冬蛟)的“村晚”直播间,感受到了瞻淇“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浪漫。 网友纷纷点赞: “好想去现场感受一下!” “第一次看见会飞的鱼,谢谢你们的坚持”  “锣鼓响,脚板痒”,在郑冬蛟小时候,瞻淇村家家户户都会扎鱼灯、舞鱼灯。 近些年,村里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会舞鱼灯的人越来越少,每年正月的戏鱼灯也停演了几年。 2021年,郑冬蛟从浙江回村,本来是为了用一年时间陪女儿高考,没想到却扛起了振兴瞻淇鱼灯的责任。瞻淇村还在坚持舞鱼灯的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当时45岁的郑冬蛟已经是鱼灯队的“小伙子”了。  村长说:“如果连你也走了,鱼灯队真要散了。” 因为这句话,郑冬蛟接下了这个担子。一次演出,有人在抖音上直播鱼灯队的表演,没想到一下子就火了,这也启发了郑冬蛟,为什么不自己做主播呢? 2024年,郑冬蛟从注册账号学起,把鱼灯表演搬进了直播间。现在,每次有演出他都会开启直播,郑冬蛟在镜头前表演驻村干部担任直播间管理员,回答粉丝去哪里能看演出、怎么请他们演出。 “去年下半年我们演出多了四五成!” 每年正月,演出邀约最多鱼灯队都想出去多挣钱,但郑冬蛟坚持要把“几条鱼”留在村里。 “鱼都出去了,游客来了就没得看了。” 直播,是郑冬蛟找到的既让“鱼”留在村里,又能让外地人看到的办法,他希望借助直播间让鱼灯“走”出去、游客走进来。  在郑冬蛟办“村晚”的同一天,福建漳浦县,还有一场“村晚”在@阿梅(丰归木偶戏)的直播间上演。跟郑冬蛟一样,蔡冬梅坚持表演木偶戏的原因也是师傅的一句:“哪天你走了,这个戏就没人能演了”。 蔡冬梅1987年出生于福建农村,从小最爱跟着爸爸看戏,妈妈催她回家睡觉,她硬要熬到凌晨三四点戏台散场。  14岁,阿梅拜村里的木偶戏艺人为师,在她刚开始学戏时,木偶戏演员还是个不错的职业,“盖的房子是村里最漂亮的”。 但等到阿梅学成登台,12人的团队只剩下4人。 “有次庙会演出,台下一个人都没有,我真的觉得木偶戏要消失了”,蔡冬梅说。 木偶戏“源于汉,兴于唐”,因为木偶形体和操纵技巧不同,又被分为多种形式,蔡冬梅所学的是其中的提线木偶。2006年,闽南提线木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17岁开始,当服务员、车间女工卖车票、开出租车,蔡冬梅做过好几份工作。 “我对工作唯一在意的是需不需要加班,因为晚上要去演木偶戏。” 2021年,在朋友的鼓励下阿梅尝试做直播,没想到第一次开播就有5000人同时在线。现在,阿梅在抖音上已经有120多万粉丝成了漳浦县的一张文化“名片”。  在直播带来的经济效益支持下,阿梅还成立了木偶戏剧团,带着师傅和师姐们一年能演出300多场。有了些名气后,阿梅就想要办场“村晚”,把老家漳浦县的特色民俗表演给直播间里的粉丝家人们看看。 “让大家知道我们漳浦除了木偶戏,还有芗剧、畲族歌舞、歌仔戏这么多好东西。” 这场晚会,她也想办给在晋江务工的爸爸看,告诉他不用担心,现在自己日子过得很有奔头。  “你女儿现在能办这么大的村晚,你在手机上看到是不是也会说一句‘hong gu’!(闽南话里很牛的意思)” 这场集中展现漳浦特色民俗的“村晚”,在直播间吸引了169万网友观看。 “如果连你也走了,鱼灯队真要散了” “哪天你走了,这个戏就没人能演了” 因为这一句话,他们办了一场又一场特殊村晚。 乡野里土生的才艺主播办“村晚”、展示家乡,正在成为直播间里的新风潮。公开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全国有超4700名主播直播了3万多场“村晚”,4700多个中国乡村的风貌通过直播间被全国网友看到。 正如网友所说,如果说春晚为观众奉上的是多元文化盛宴,是属于全国人民的大联欢,那“村晚”直播为网民呈上的就是充满地域特色的文化大餐。  乡村主播,发动村中男女老少共同筹备、参与、演出“村晚”,已成为家乡文化的记录者、连接者和宣传者。 在“村晚”直播中,我们能看到乡野的“卧虎藏龙”,更能看到乡村文化的生命力。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