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厕所,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社会文明。在贡井区的乡村,曾经不起眼的小角落——厕所,如今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场“厕所革命”,“改”出了农家新生活方式,彰显出了“大民生”的深刻内涵。
农村厕所改造,看似是小事,却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大事。近年来,桥头镇党员干部齐上阵,将“厕所革命”落到实处,靓了山乡,暖了民心 。
宣传引导 让“方便”更方便
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曾经,这是不少农村厕所的真实写照。“厕所革命”不仅是改善日常生活必备的卫生设施,更是人民群众卫生习惯与生活方式的一场变革。
但是起初,一些村民对传统旱厕改水冲式厕所并不理解,也不配合,还有的村民因为嫌麻烦、怕花钱、不习惯等,也表现出种种不情愿。
思想上的堵点如何打通?
桥头镇采用了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奔走相告。
“我们组织镇村干部入户宣传动员,广泛宣传农村‘厕所革命’政策标准、建设标准、技术标准,激发农户改厕意愿,点燃群众热情。”桥头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外,还通过召开坝坝会、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广泛普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好处、户厕改造的奖补政策,引导群众从“要我改”转变为“我要改”,逐步改善生活环境。
除了广泛宣传政策外,比一比谁家改得好、谁家改得快,也是桥头镇化解矛盾纠纷的又一举措。邻里之间转一转、互相之间看一看,好样板一传十、十传百,还在犹豫不决的农户立即下定决心要让自家的旱厕“焕然一新”。
“刚开始我是不想进行厕所改造的,害怕麻烦也怕浪费钱,但是看到别人家建成的厕所干净又卫生,我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才同意的,没想到建得还挺好。”谈起“厕所革命”,永顺村的邹大爷赞不绝口。
精准施“厕” 抓问题保民生
“佘幺妹,新厕所用起来感觉如何啊?”一大早,增产村党支部书记杨宗国步履匆匆地迈进村民佘女士的家门,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来到佘女士家里的卫生间,只见地面、墙面都贴上了瓷砖,干净整洁,热水器、洗手池、冲水便池一应俱全;屋外的三格式化粪池,与地面合为一体,无臭、无蝇虫飞,干净卫生;经过粪池发酵、腐熟、沉淀后的第三格,还可以直接用来浇灌院子外的几分菜园地。
“这新厕所可真安逸啊!以前那种老式厕所,一到下雨天,到处湿漉漉、脏兮兮的,气味还特别难闻。现在好了,厕所干净又方便,冬天也不冷啰!”谈及自家厕所的改变,佘女士脸上洋溢起满意的笑容。
“将改厕工作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说易也易,说难也难。”桥头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让改厕工作真正让群众满意,桥头镇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多次深入调研全镇农村厕所现状,结合群众实际情况、真实诉求、爱好偏向等,分类推进,精准实施农村厕所改造。
对一些改厕地质条件受限的农户,桥头镇在坚持标准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农户意愿,通过调整化粪池长度或宽度、降低挖掘深度等措施,来满足化粪池容积要求。
针对原来已有卫生厕所但不达标的情形,桥头镇采取修墙贴砖、地面硬化、更换门窗、增设蹲便器等方式进行延伸改造,全面提升了厕所质量,实现实用美观与验收标准双达标。
农村改厕,三分在建,七分在改。随着“厕所革命”的深入推进,一个个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靓丽”新农村正逐步展现在人们面前。下一步,桥头镇持续发力,解决深挖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切实提高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