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小年,过了今天就是年”。今天是腊月二十三是北方小年,明天是腊月二十四是南方小年。不过,不管在南方还是北方,“小年”可都不小。它寄托着中国人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小年是春节的序曲,从这天开始‍‍‍‍人们正式开启“过年模式”。火红的灯笼挂起来,璀璨的彩灯亮起来。春节的装饰点缀着大街小巷。 小年,是甜蜜的,这是民间祭灶的日子。人们用糖瓜来祭灶王爷,又甜又粘的糖瓜让灶王爷上天多说好话,讨一个来年的甜蜜和欢喜。 小年,是热闹的,家家都要开始置办年货,喜气洋洋过个好年。一派忙忙碌碌、热热闹闹的景象。在北方,小年这天必不可少的是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南方人则会选择吃软糯的年糕,唇齿之间都是属于家的味道。 小年,是充满仪式感的,家家户户起个大早,整理屋子,清扫灰尘。“尘”与“陈”谐音,除尘,既是清洁屋内的尘垢,也寓意着把心中的不快一扫而光。 这一天,有不少人会写春联,浓浓的年味藏在红红的纸上,寄托人们对新年最好的祝福。心灵手巧的人们还会在这时剪出一张张雅致精巧的窗花,红彤彤的纸上一剪一刀裁出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 小年已至,春节不远,让我们一起拥抱新春的到来。请相信,只要努力向上新的一年我们一定会越来越好。 为何南北方小年 会相差一天? 南方和北方“小年”的日期有所差异,这背后也是南北之间文化与历史交融演变的体现。 广西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麦西介绍,宋朝之时,“小年”被称为“交年节”,也称为“小节夜”。宋周密所著的《武林旧事·岁除》中记载,“禁中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而到了清朝,褚人获的《坚瓠续集·小尽大尽》中也记载,“宋人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今称小年夜、大年夜,古今语大略相同”。此时,“交年节”已经演变为“小年夜”。 麦西表示,清朝以后,北方的“小年”基本上为腊月二十三,南方为腊月二十四。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别,是因为清朝皇宫为节省开支,将祭祀灶王爷与拜祭祖先合为一天,后贵族王侯纷纷效仿,并逐渐流传至北方民间。而南方则沿袭古制,以腊月二十四作为“小年”。 此外,天津市民俗专家、专栏作家由国庆解释说,在中国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即官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百姓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而水上人家则在腊月二十五迎来小年。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北方地区逐渐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南方地区则把腊月二十四定为小年。 各地“小年”时间也各有不同。 江浙沪部分地区把腊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 海南部分地区、南京及其周边地区则将正月十五元宵节作为“小年”。 节日时间的地域性差异折射出了各地历史文化空间的差异,但是人们辞旧迎新的祈求是一致的。 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