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西华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张斌教授带领其团队,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泸山附近进行地理考察时,偶然发现了一批恐龙足迹化石。这些足迹大约有44个,长度范围在15厘米至27厘米之间,步幅均匀,形态清晰,初步判断可能属于兽脚类恐龙。经推测,在这里留下“脚板印”的恐龙,生活年代大约在距今1.25亿至1.45亿年之间。 恐龙足迹化石 “当时,我们在这个地方开展地理调查,当经过这个剖面时,发现上面有很多裂缝(专业术语称为节理)。当时我们一位老师在这儿拍照,我去触摸节理的时候,感觉到岩层面上凹凸不平,这个时候我发现了恐龙的脚印。”西华师大地理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张斌介绍说。 “这些恐龙足迹化石大约有44个,它们记录了不同方向的行迹,我们推测可能有多只恐龙在这里活动。”西华师范大学大小凉山干旱河谷野外观测研究站何雨栗博士表示,对古生物来说,重要的是去推测当时的古气候古地理环境。通过查阅已有文献和实地调查,这些恐龙足迹主要保存于下白垩统小坝组地层,因此推测它们生活的时代,大概在距今1.25亿至1.45亿年之间。 专家查看恐龙足迹化石 据介绍,恐龙足迹化石不同于恐龙骨骼化石,它反映的是恐龙生前的活动轨迹,记录了恐龙生活中的瞬间。通过对这些足迹化石的研究,发现这些恐龙可能是一个或多个群体,在湖边活动时留下的足迹。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恐龙的群居性生活特征,还表明它们已经适应了本区域当时干旱的环境条件。 考察团队经过仔细研究,确认该处地层属于下白垩统小坝组,岩性为紫红色长石石英砂岩。这些恐龙足迹化石部分保存状况良好,但也有一些因受到地质构造和风化作用的影响而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尽管如此,这些化石仍然提供了了解恐龙生活习性和行为方式的重要线索。 恐龙足迹化石 此外,考察团队还根据足迹的形态特征,初步判断这些恐龙可能属于兽脚类恐龙,是一类食肉型恐龙。这一发现对于深入了解恐龙的分类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发现不仅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还为地学科普旅游提供了新的亮点。恐龙作为史前生物的代表,一直深受公众喜爱。这批恐龙足迹化石的发现,或将吸引更多公众关注和参与古生物学的研究和科普活动,有助于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和推动科学普及。 此前,凉山州昭觉县、喜德县都曾发现过恐龙足迹化石。其中,昭觉县三比罗嘎恐龙二号足迹点,还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的恐龙足迹点。这些发现表明,凉山地区是恐龙足迹化石的重要分布区之一,对于开展地学科普旅游和科学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 “恐龙足迹学是恐龙研究的一个分支,我们把恐龙活动的一道行迹或孤立足迹视为一个造迹者,那么本次发现恐龙足迹的地方至少有11个造迹者,并具有至少4个方向的行迹。加上以前的发现,这样的造迹者在凉山已接近200个,所以在整个凉山地区,恐龙足迹的化石是非常丰富的。”何雨栗说。 针对此次发现,考察团队表示,已与凉山州相关主管部门取得联系,接下来将共同加强对该处恐龙足迹化石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同时,还希望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地质遗迹资源,开展科普教育和研学旅行等活动,揭开更多关于恐龙和古地理环境的神秘面纱,助力凉山地区的科普教育事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