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申城这两天“温暖如春”,但坊友们可不能大意,因为一大波寒潮已经在来的路上! 1月23日,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来首个寒潮预警,魔都也即将加入“冷空气群聊”。 据上海天气发布最新消息↓↓↓ 本周日到下周一,受冷空气影响,有一次大风降温和降水过程。周日全天气温在6~9℃之间,阴有小雨,还可能出现小雨夹雪,体感湿冷;下周一天气放晴,2~5℃,转为晴冷;下周二全天气温跌至零下1℃到6℃之间,届时全城速冻。 周三冷空气已经进入尾声,气温开始企稳。周四起,随着暖湿气流增强,又将迎来几天阴雨天气,气温将再度回升至双位数。  总结:整个假期来看雨日较多,气温大起大落。 好消息:除夕、初一无雨水,阳光相伴。 坏消息:假期中后期雨水较多,果然应了那句“干净冬至邋遢年”啊~ 有坊友提醒:天气忽冷忽热,有心脑血管疾病要当心!  的确,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天气渐冷,尤其要注意,近日上海就有人深夜心脏骤停,情况十分危急! 上海一老人心脏骤停70分钟 医院全力救治“起死回生” 上个月,64岁的李老伯在深夜突感胸闷、胸痛,随即心跳骤停,被家人紧急送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嘉定医院(江桥医院)。在生死边缘,急诊团队紧急救治,经过长达70分钟的高质量心肺复苏,成功抢救患者生命。 据悉,当时发病后,李老伯出现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情况,心电图上显示典型的“墓碑样”改变。 也许有坊友不懂,心电图上“墓碑样”改变是什么意思? 墓碑样心电图,是指心电图ST段向上凸起、R波矮小,抬高ST段与其后T的升肢相融合,形成了墓碑形状的高凸。一般来说,ST段可快速上升高达8毫米~16毫米之间。 医生解释:“这种情况下,一眼看上去,心电图外形会很像墓碑的形状。”  出现“墓碑样”改变的心电图 医生表示,墓碑样心电图常见于两类人群↓↓↓ 第一类是传统上讲的60岁左右的‘三高’人群,此类患者通常平日病情控制不佳,尤以腹型肥胖患者居多; 另外,许多中青年群体,虽然没有‘三高’,但有熬夜、烟酒习惯,在相关因素刺激下也会形成冠脉血栓,出现血管堵塞等情况。 江桥医院急诊与危重病科执行副主任佘小银表示:“这一心电图变化通常预示着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当冠状动脉某一支突然完全堵塞时,大片心肌会急性缺血、坏死,死亡风险极高,抢救时间窗口也非常有限。” 医院急诊科、心内科、ICU(重症监护室)和麻醉科等多个科室紧密合作,对李老伯展开了长达70分钟的高质量心肺复苏。抢救成功后,心内科团队成功为患者植入冠脉支架,开通堵塞血管。 “当时我只觉得胸口特别闷,喘不过气来,突然就晕过去了。醒来时,我已经在病房里,没想到医生们居然把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李老伯恢复意识后表示。 气温骤降 这类人群需特别注意 中国气象局提醒,要慎重对待冬季降温! 寒冷天气带来的血压波动大大增加了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冬季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更是相比夏季暴增41%。 尽管在上海,室内外温差没有北方地区大,但是并不能够放松警惕。因为,寒冷的天气本身就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推手。冷暴露的时间过长,便会引起血压的变化。当室外气温大于5℃时,气温每下降10℃,血压平均上升6.2mmHg,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也随之大大增加。 如何积极应对降温 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呢? 要尽量减少暴露在寒冷环境中的几率和时间。出门前,需记得添加帽子、围巾、口罩等衣物。南方地区在室内也要做好保暖。 同时,要坚持锻炼来提高自身免疫力,但是要记得将运动场所由户外转入室内。 老人、儿童、孕产妇、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应减少外出,特别注意保暖,避免剧烈运动;定期体检,及时关注身体的异常信号。 最后小坊再次提醒,多多关注家中老人的身体情况,一旦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争取最佳治疗时机! 来源:新闻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