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深圳一酒业集团股份公司内部群发布的一则通知引发网友关注。 该通知规定,员工严禁在车内午休,一经发现需“乐捐”1000元红包,并可能导致当季度绩效评级下调。 律师指出,“乐捐”实则变相罚款,涉嫌违法,企业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网友发帖车内午休要“乐捐”,涉事公司未作回复 2月11日,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图称,“员工在自己的车里午休要被罚款?” 图片显示,界面该软件为“钉钉”App中,广东深圳一酒业集团股份公司的内部群,一管理员于2025年2月11日发布的信息称“通知:各位同事:近期公司发现部分人员午休时间在停车场车内睡觉,且至上班时间仍未回到工作岗位,严重违反公司考勤纪律。即日起,全体员工严禁在车内午睡,一经发现,乐捐1000元红包。造成旷工的,当季度绩效评级下调一级。感谢大家的理解和配合!”落款为该公司行政部。 
此截图发布后,引发网友关切,一网友表示,“不理解公司的行为,我休息时间还不能在我自己的车上休息了?”另有网友表示,“文中说的乐捐,原本就是违法行为!” 也有网友称理解公司的做法,“难道公司不知道有员工中午在车里睡觉吗?还不是某些人做得太过分,影响了正常上班秩序,那不只好禁止了呗。”一网友说。 2月11日下午4时许,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了解到,该公司成立于2010年,曾于2014年就完成了上市的C轮融资,但目前为“新三板(终止上市)”状态。记者多次联系涉事公司询问网传截图的情况,但未见回复。
律师说法一:“乐捐”实际就是罚款,有四个本质特点 何为“乐捐”?北京德恒(西咸新区)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宝坤指出,“乐捐”通常指企业以"自愿捐款"名义要求员工缴纳罚款的行为。该制度常见于迟到、工作失误等场景,例如规定迟到一次"乐捐"50元。本质上属于变相克扣工资的擦边球操作,是一种具有争议的管理制度。 李宝坤指出,所谓“乐捐”通常有以下四个本质特点:1. 名义自愿性:表面上倡导员工"乐于奉献",实则通过绩效考核施压;2. 资金模糊性:款项用途常不透明,可能用于部门聚餐等非公益项;3. 法律风险性:我国《劳动法》规定罚款不得超过月工资20%,强制"乐捐"涉嫌违法;4. 管理双刃剑:虽能短期可约束行为,但易引发员工抵触情绪,降低归属感。
律师说法二:公司若单方出台处罚规定,侵犯员工合法权益 针对此案,知名律师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认为,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 付建表示,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纪律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公司管理者若单方通知“乐捐”1000元红包这种处罚方式实质是罚款,用人单位一般无权对员工进行罚款。旷工后绩效评级下调也应当规定在劳动手册中,若事先没有明确规定,则损害了员工的权利。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王煜鑫 编辑 李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