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生的女婴,肝脏和肠管膨出体外,还合并有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小儿外科等多学科协作,成功为这名女宝宝实施了手术。潇湘晨报记者了解到,患儿目前恢复良好。 △女婴术前 巨型脐膨出修补术+肠旋转不良矫正术,新生儿转危为安 代女士是一名孕37周的产妇,因“发现胎儿异常(胎儿脐膨出)20周”入住湘雅医院产科待产。 和其他胎儿不同的是,尚在代女士腹中的胎儿存在胎儿脐膨出这一先天性结构缺陷——这可能会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且在出生后若不及时处理,容易危及患儿生命。 为了最大程度保障胎儿出生后的健康与安全,在请小儿外科会诊与评估后,综合考虑胎儿的具体情况、产妇的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湘雅医院决定进行外科干预:在产科医生为戴女士实施剖宫产术娩出胎儿后,立刻对患儿实施脐膨出修补术,即产时手术。 2月7日,在产科、新生儿科、麻醉科以及手术室的紧密协作与全力配合下,代女士顺利分娩,诞下一名重3040g的女婴。小儿外科朱勤副教授团队在宰红艳主任的指导下,迅速为该婴儿实施脐膨出修补术。 术中可见,婴儿的脐带根部明显膨出,膨出的组织包括肝脏和肠管,其表面附有一层黄色膜状物。 朱勤副教授团队首先沿腹壁和脐带根部切除了相关脐带组织,并进行腹腔探查。探查过程中发现,该婴儿同时合并有先天性肠旋转不良。针对这一情况,朱勤副教授团队立刻将肠道复位,并将膨出的脏器还纳回腹腔,同时对缺损的脐部进行了精细修补。 经过朱勤副教授团队有条不紊地操作,手术顺利完成,患儿生命体征平稳。目前患儿正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接受进一步的观察和治疗,各项生命体征逐渐趋于稳定。 专家呼吁:孕妇应重视产前检查,及时发现患儿是否存在先天性结构畸形 朱勤副教授介绍,脐膨出是一种胎儿腹壁严重缺损的先天性结构畸形,是由胎儿期脐及腹壁发育障碍而使腹腔脏器突出体表造成。突出的脏器表面往往覆盖有一层囊膜,出生后需要及时进行外科干预,否则会导致囊膜破裂、肠管外露及腹腔感染,甚至导致新生儿死亡。 多数脐膨出患儿伴有其他先天性疾病或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胸骨缺损、肠旋转不良等,其中以肠旋转不良最为常见。 产时手术一般是指胎儿娩出过程中及胎儿娩出后,立即对出生缺陷儿进行的矫正手术。这种手术方式具有特有的优势:与传统的新生儿外科手术相比,产时手术能够更早地对先天性畸形疾病进行处理,有效降低新生儿在术中及术后发生感染的几率,还能在疾病发展的早期阶段中断先天性畸形儿病理状态的恶化进程。对于该患儿,在其出生后立即进行气管插管及全身麻醉,有利于减少患儿啼哭引起的气体吸入,且有利于降低腹压,从而减少膨出脏器的体积,利于膨出的脏器还纳,减少因腹压过高而导致的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发生率。 朱勤副教授呼吁广大孕产妇重视产前检查,如产前超声等检查手段能够及时发现患儿存在的各种先天性结构畸形。这不仅能让医生提前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也能减少患儿生后面临的各种风险,降低治疗难度。 潇湘晨报记者任弯湾 通讯员陈樱曼 王钰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