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序更替,周而复始
每到新春佳节,人们便会把辞旧迎新的喜悦和憧憬,转化成相互祝福的举动,这也成为了中国人千年传承的文化传统。 (一)
八十年前,在那个战火纷飞、山河破碎的时代,一位远离家乡的自贡籍远征军士兵在春节时,于他乡寄回了一张新年贺卡。这是一张长方形纸页,尺寸为8厘米*15厘米。上方印有带有“V”(胜利)标志和“敬祝健康”组成的Logo;中部勾画出民国时期中国版图轮廓(注: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强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1941年12月9日,中国政府在对日宣战布告中声明,废止一切涉及中日之间的条约协定;1945年10月25日,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上,中国政府代表宣布收复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及澎湖列岛,故此时国民政府绘制的中国版图尚无台湾),正中印制了“恭贺新禧”和“Victory year”(胜利之年)字样,在地图里还标注有1945年;左边整齐排列竖写着“中国青年远征军第二零三师六零八团三营七连二等列兵”;右下还有贺卡设计者的落款:樵君设计。这张泛着岁月痕迹的纸片,不难看出应是当年由军队统一印制的新年贺卡。 1945年3月,远征军青年士兵王用劳写给家人的贺卡(自贡市档案馆藏) 这张贺卡书写者亲笔写下以下内容:收件人(右上)为“亲爱的哥哥惠存”;贺卡内容(左下)是“这是你的弟弟在泸正式编连(二月十八日)赴昆(三月二日)以前和侄□人的小影。弟 用劳 鞠躬”。除了简短的文字内容外,贺卡上还贴有一张黑白相片,是两个年轻人(写信者和其侄儿)的头像合影。 贺卡上的照片里是两张非常年轻的面庞,面带微笑、神态从容,眼神中透露着共赴国难的坚定。 这张新年贺卡中所提到的“2月18日”和“3月2日”(1945年除夕是2月12日),均在当年的新春佳节期间。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书写者在新春期间,与自己一同参军的侄子合影,并向家乡的亲人寄出了一张军队统一制作的新年贺卡,向自己的哥哥和家人报告了两人在部队的情况,更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祝福。 (二) 这张浸润着烽火硝烟、带着抗战必胜希望的贺卡,静静地在档案库房里沉睡了八十年。如今,当我们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新春佳节之际,品读这份珍贵的历史档案,挖掘当年的故事,更让我们倍加珍惜当下岁月安好的宁静。 这张珍贵的新年贺卡,与抗战后期“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有着直接关联。1943年末,日本军队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中国大陆,并制定《陆军一号作战计划》,意图打通华北到西南的铁路线,对中国发起全面进攻。此时,在正面战场上,国民政府一败再败、兵源短缺,加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在印度建立了中国远征军训练营,急需高素质的知识青年入伍,以便缩短熟练使用英美先进武器的时间,以期尽快形成战斗力,应对日军的进攻。为此,国民政府于1943年11月在四川发起了知识青年及公教人员参加远征军活动,随后在全国推开。1944年9月,蒋介石亲自号召知识青年积极从军,并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从而掀起知识青年从军热潮。截止到1945年1月,全国应征入伍的青年远征军共12万人,先后设置若干教导团(营)以及编号为201—209的九个师作为训练部队。入伍青年在各个训练部队受训3个月后,入编作战部队。到1945年4月,据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编练总监部宣布,全国实际入营8.5万余人。部分青年远征军士兵补充到远征军,在云南、缅甸参加对日作战;一部分飞往印度接受驾驶、跳伞等特种训练。抗战结束时,不少学生身份的青年远征军士兵复员,回到学校继续学业,在国内的青年远征军在编实有7.6万余人。 1944年12月,四川省发布的知识青年志愿从军宣传标语(自贡市档案馆藏) 1944年11月,民国自贡市政府成立知识青年志愿从军征集委员会,后于当年12月及1945年3月先后征送375名青年入伍。这些青年主要是私立蜀光中学、剑南中学、旭川中学、东北中山中学等学校学生,也有不少教职员以及盐务机构、政府机关在职人员。 经查证自贡市当年青年远征军入伍档案,该新年贺卡的书写人全名为“王用劳”,时年18岁,家住第二区黄葛坡学堂湾(大约在今光大街—郭家坳一带),系自贡旭川中学高中肄业。其父亲名为王金辂,全家共十二口人,他为家中第五子。入伍后,他们一行303名青年于1945年1月进入青年远征军203师(该师驻地泸县,系青年远征军训练部队)接受训练整编,1945年3月2日赴昆明。故推测,该新年贺卡写于1945年3月的昆明。 1945年1月,国民党自贡市党部关于党员从军登记清册节选(自贡市档案馆藏) (三) 笔者在众多馆藏历史档案中,查询自贡籍青年远征军士兵“王用劳”相关档案时,非常幸运地发现了一张80年前的士兵合影照片。照片上署名为“青年远征军第203师608团3营7连第2期军士班官兵欢送狄伟队长留影纪念”,其拍摄时间为“1946年1月27日”。这张照片所署名的部队,正是自贡籍青年远征军士兵“王用劳”曾经所在的部队。从前文得知,新年贺卡书写人——王用劳已于1945年3月离开了泸州赴昆明,按常理推断,本文所提及的“王用劳”,本人应该不在照片当中。 解放战争时期,原青年远征军更名为“青年军”,作为蒋经国亲自领导的嫡系部队,其番号未发生变化,仍编为9个师,并先后参加了对解放区的进攻,各个部队均在解放战争中受到惨重损失。据我馆其他档案中记载,1948年时,“王用劳”仍在青年军203师服役,并担任排长,军队驻地不详。 1946年1月,青年远征军第二0三师六0八团三营七连第二期军士班官兵合影(自贡市档案馆藏)
岁月如白驹,档案留其名。 这位自贡籍青年远征军士兵——王用劳和不知名的侄子,不知后来是否回到久别的家乡?也不知后来经历多少岁月的磋磨?更不知他是否还有后人存在?他们的后人也不知是否知晓他们曾经弃笔从戎、勇赴国难的壮举…… 历史的滚滚车轮,湮灭了那些鲜活的生命与故事;档案张张扉页,留下了令人唏嘘的昨天和感慨。80年的时光,让我们穿越时空,与他们在故纸中、档案里相逢相望,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当年盐都儿女抵御外辱、为国奉献的激情和壮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