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已过,无数游子再一次背上行囊,和亲人告别,踏上去异乡的路。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每当这个时候,父母总是以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不舍、牵挂。
可是最近在贵州高速服务区的一幕,却令人目瞪口呆。
服务区的清洁工在垃圾箱里看到了一袋袋包装完好的腊肉、排骨,以及炸得金黄的小酥肉,还有一些新鲜的蔬菜。粗略估计有近百斤,价值千元。

这些都是地道的本地美食,一看就知道是某家父母为远行的子女精心准备的年货。
清洁工把视频分享到网上,引起了广泛讨论。
最终一名女士出面回应,东西都是她丢下的。
她解释说,她是贵州人,远嫁黑龙江。今年是她出嫁以后第一次回老家过年。
返程时,父母偷偷将这些年货塞满了她的后备箱。这几乎是中国父母的常规操作。
这位女士称,在返回黑龙江时遇到了大堵车,路程本来就遥远,加上堵车,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到家了。
她中途发现了这些年货,怕路上耽搁太久,东西坏了。无奈之下,把东西留在了垃圾桶。她说她希望的就是让环卫工看到,让他们拿回去吃。
她还说,看到环卫工发的视频,知道事情果然如她所料,东西没有糟蹋,她很高兴。

此言一出,争论更加激烈。
有很多人纷纷指责,她“扔掉的是父母的心”,是不孝,辜负了父母沉甸甸的爱。
面对指责,这位女士回应说,自己一直都理解父母的心意,也一直感激父母的爱,每个月都给父母打钱。丢掉年货,只是无奈之举。
细想这件事,这是一个父母爱不爱孩子,孩子孝不孝顺父母的事情吗?
我觉得不是。
凭我们的常识判断,这位女士的父母肯定是爱她的,这么多的年货就是最好的证明。
她也肯定是孝顺父母的。如果她不孝顺,父母也不至于将好吃的塞满她的后备箱。
但这掩饰不了背后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处理亲情关系的一些尴尬。


父母的“填鸭式付出型的爱”
很多人在表达爱的时候,容易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把自己觉得好的都给对方,甚至是以牺牲自己为代价。
大部分人都觉得这就是爱。
这种事情,更容易发生在父母身上。因为我们的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真的可以做到毫不自私。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爱,容易造成两个结果:一是过满;二是不顾对方所需,一股脑儿填鸭式付出。
父母对子女毫无保留,就容易爱得过满,将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一股脑儿地塞给子女。这时候,父母往往就会陷入一种“填鸭式付出型”的爱,忽略了子女的真正需求。
贵州这位女士在讲述的时候有一个细节,那就是这些年货是父母偷偷放进她车里的。
这又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情,为何要偷偷?
当然是怕孩子拒绝。
可是孩子为何要拒绝?
可能是因为客气。但一家人有什么好客气的呢?更大的可能是,那并不是孩子自己真正想要的。
但因为父母觉得那是好东西,觉得要爱孩子,甚至是从自己的嘴里、锅里省出来的,不管是不是孩子真心需要的,都给了。明着给不掉,就偷偷塞。
父母之所以这样做,当然是因为爱。但也不可忽视一点,那就是事实上孩子的真实意愿没有得到尊重。

所以,父母毫无保留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固然是可敬的。
但最好的方式,还是要多和孩子沟通,孩子真的需要什么,再给予什么。尊重孩子的意愿,按需而爱。
否则,会给孩子带来困扰和负担。
就在贵州姑娘半路丢年货这件事的评论区里,有个在上海的网友说,他冰箱里还放着父母前年给的腊肉,自己不想吃,但也一直放在那不敢扔,即便搬家也得带着,就怕有一天父母问起来。
无独有偶,另一个网友说,父母给的腊肉太肥,他根本吃不了,第一次退回去了,可是父母又塞了回来。担心伤了父母的心,他也不好再次拒绝。而那块腊肉,也只能长年累月待在冰箱里了。
父母的心意成了冷冻肉,父母的爱成了孩子情感上的负担。
反过来,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也是一样的。
父母老了,在一个家庭里,从主导地位变成了从属地位。按照我们的传统伦理,这时候就该子女反哺、孝顺爹妈了。
同样的情况也在发生。只不过孩子塞给父母的,大多数时候是新衣服、营养品,以及年轻人觉得很好,但父母完全用不了的一些富有科技含量的新奇玩意儿。

我就认识一家人,老两口养育了三个子女。两人老了以后,子女们年年买新衣服。
可是两个老人节约习惯了,新衣服放那不穿。
一年一年地往柜子里堆,虫啃鼠咬,发霉朽烂。老人看着心疼不已。
老人年年都让孩子们别买新衣服了,穿不了,浪费了可惜。子女反过来教育老人要跟上时代,不要过分节俭。
老人想让子女帮忙买几样新农具,下地干活轻松些。子女又教育老人,又不是没吃的,谁还要你下地!
结果,老人穿着旧衣服,使着旧农具,在地里干活。
无数的新衣服在柜子里闲置。

给亲情松绑,按需而爱
血浓于水,家人之间相亲相爱,是我们中国人深深扎入了血脉的本能,也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我们同时也要明白,爱,不意味着不分青红皂白把自以为好的东西一股脑儿塞给对方,也不意味着牺牲自我。
爱,需要尊重,特别是尊重对方的“不需要”。
别人不需要的爱,我们硬塞给对方,其实也是一种侵犯,会给对方造成困扰。这是典型的好心办了坏事。
我们习惯简单地以是非好坏作为标准,无微不至地关心对方多吃点、多穿点,吃好的、穿好的,却很少问对方:你内心真正喜欢什么?真正需要什么?
有个网友分享他的经历。
他从农村出来,走过一段非常艰辛的路。在他的心里,给钱,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孝敬。
他每个月都给父母打一笔数额很可观的钱。
但他发现,父母在农村,日常生活自给自足,没那么多用钱的地方。每个月给钱,父母好像也没显得有多高兴。
后来发现,父母好像对他的状态更在乎。所以,无论怎么忙,他都要找时间和父母视频,未必有什么大事,就是聊天,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鸡毛蒜皮,都说给父母听。这样,父母比拿到钱开心多了。

图/摄图网
不是说给钱不好,但也要思量:这是他们内心真正需要的吗?
爱,就是应该首先考虑对方的真正需求。像水一样,温柔和包容,顺应对方的节奏,自然而然地流淌,滋润彼此于无形之中。
只有这样,才能算彼此尊重,也才可能彼此成全。
亲情最好的状态是亲密但有间,彼此独立,相互照亮。
这才是健康的亲情关系。
无论我们对彼此的爱有多深厚,都大可不必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对方身上。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爱好、独立的追求和独立的生活。
我们要做的无非有两点,一是尊重,二是信任。
把眼光多放在自己的身上,把自己照顾好,这对我们的亲人来说,本身也是一种莫大的支持、鼓励和安慰。
当对方真正需要的时候,我们再出手,不需要的时候,就不妨彼此安好,认真过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