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王俐燃 陈倩 柳之萌 “爸,我带家乡的土来看您了!” 4月4日清晨,73岁的方汉炳小心翼翼将一包麻城的热土和父亲最爱的火烧粑装进行囊,启程前往1725公里外的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从麻城到武汉,再搭乘飞机到沈阳,这一程,他足足等了72年。 近日,退役军人事务部发布最新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鉴定成果,为曹允昌、徐思元、陈淑彬、奚根祥、方金耀、章志明、廖天良、尹述勤8位烈士确认身份。其中,方金耀是湖北麻城人。  取家乡的泥土 从烈士墙上的名字到一座丰碑 “保卫国家!”1952年,21岁的方金耀留下这句誓言,告别襁褓中的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次年,他在281.2高地激战中壮烈牺牲,年仅22岁。留给家人的,只有一张烈士证。 年幼的方汉炳对父亲的记忆,全来自奶奶的讲述:“他说,就算牺牲也是为了国家,值得!” 每年清明,方汉炳都会面朝北方磕头祭拜,他只知道那是朝鲜的方向。可父亲葬在何处? 72年后,儿子方汉炳终于等来父亲的消息——他竟是《英雄儿女》中“王成”身边的机枪手!原来“向我开炮”的壮烈呐喊里,也激荡着父亲未曾言说的铁血柔情。松涛阵阵是未尽的叮咛,山河巍巍是不灭的丰碑。 “这次,我终于能亲手抚摸您的墓碑” 今年3月13日,方汉炳接到湖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的通知,他与方金耀烈士DNA比对成功,父亲如今安息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得知消息后,他来到麻城烈士陵园的烈士墙前,泪洒当场:“爸,国家没忘记您,我们也没忘记!”那上面,有方金耀的名字。 281.2高地曾是敌我争夺的生死线。方金耀与战友在零下20℃的严寒中挺进,用血肉之躯捍卫阵地。如今,这段历史化作烈士陵园的一座丰碑,而方汉炳终于能亲手擦拭碑上的名字,诉说跨越时空的思念。 “您守护的国,我们替您看着” 从4月3日晚上起,方汉炳就开始整理行装。把父亲的烈士证叠好,用一块红布包好,再系上红绳,放进随身的背包里。第二天一早7点多,极目新闻记者来到他家时,看到的依然是他忙碌的身影。   包好家乡土 蹲在自家的菜地里,取一袋泥土,用布包好。家乡的土地,养育了父辈,也养育了自己。方汉炳要带着这抔家乡土,飞往沈阳,让家乡的泥土陪伴长眠的父亲。 亲手炒的鸡蛋咸菜粉丝馅,放进面饼里,煎到两面金黄,这是麻城的地方小吃火烧粑,也是父亲最爱吃的。方汉炳把飘香的火烧粑装进木盒子里,和家乡的泥土一起放进行囊。  做火烧粑 来自故乡麻城的土将被撒在沈阳的碑前,象征英魂归根;火烧粑的香气,飘散着儿子最深沉的思念。 启程前,方汉炳的孙女姜依娜在烈士墙前郑重承诺:“太爷爷,我会替您照顾好爷爷,当好建设社会主义的好少年!” 无数家庭奔赴同一场“重逢” 与此同时,在沈阳,千余家庭正奔赴同一场“重逢”。 在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极目新闻记者遇到了85岁的援越抗美老兵史庆胜,他说:“烈士的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安宁!” 原北部战区空军第四六三医院的白丽华,带着父亲白振芳的遗照,连续多次参加迎烈士遗骸归国仪式。白振芳也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自前几年他去世后,白丽华每年清明,都会带父亲来看看他的老战友们。白丽华的女儿张艺小,是辽宁省道德模范,续写着三代军人的家国情怀。  方汉炳携老伴和孙女从天河机场搭乘飞机前往沈阳 4月4日下午5时许,第一次乘坐飞机的方汉炳,抵达沈阳桃仙机场。在飞机上,乘务人员还通过广播,向英烈遗属表达了敬意。路上经历了几次气流颠簸,他显得有些疲惫。但据同行的医生介绍,老人一路上没有明显的不适,身体状况还不错。对方汉炳来说,能来到父亲的长眠之地,是他最大的动力。出发前他就表示,只要身体允许,他以后要常去沈阳。 4月5日,方汉炳将前往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看望父亲。历经70多年的漫长等待,他终于知晓了父亲的长眠之地。 据新华社消息,最新被确认身份的8位烈士,均牺牲在1953年停战协定签订前夕的江原道铁原郡战斗中。 从“无名”到“有名”,从“回国”到“回家”。截至目前,我国连续11年迎回十一批共981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已为其中的28位烈士确认身份、找到亲人。 青山埋忠骨,金石镌英名。 这个清明,无数家庭跨越山海,只为说一句:“如今山河无恙,如您所愿。” 铭记,是最好的致敬;传承,是最深的缅怀。每一抔热土,都承载着故乡的呼唤;每一次DNA比对,都是跨越时空的重逢。 从湖北麻城到辽宁沈阳,1700多公里浓缩着72载守望。英雄的名字终被擦亮,而他们的精神,正通过一代代人的传承,永放光芒。 (来源:极目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