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东北三省(黑龙江、辽宁、吉林)常住人口合计减少超80万人,延续了过去十年人口负增长的趋势。三省总人口较十年前减少超1250万,降幅达10.06%,相当于流失了一个“哈尔滨”的规模。
东北振兴这么多年,人口流失依旧止不住,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第一、经济转型滞后,导致就业机会减少。
作为计划经济时代"共和国长子",东北地区曾是新中国重工业的摇篮,但在2014年后,随着全国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转向存量优化,东北的钢铁、煤炭等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困境,传统重工业产值近十年缩水42%。

更致命的是新兴产业培育失败,2023年黑龙江经济增速仅2.6%,工业增加值下滑3.3%。2024年三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占全国总量的2.3%,数字经济规模不足广东的1/20。
新兴产业培育缓慢,导致就业机会减少,收入下降,难以支撑育儿成本时,人才外流已成必然选择。
第二、低生育率与深度老龄化
东北生育率已跌至"绝育水平",2023年黑龙江总和生育率仅0.75。2024年,黑龙江出生率仅3.34‰,自然增长率为-5.11‰,即死亡人口远超出生人口。这一现象与东北较早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有关:辽宁2011年即出现人口自然负增长,比全国提前7年。此外,东北三省36个城市已全部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14%),2023年黑龙江老年人口比例达19.4%,抚养比失衡进一步抑制生育意愿。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东北人口减少的主因是外流(占比97.7%),但到2022年,自然减少的人口(48.4万)首次超过机械流出(37.3万),显示老龄化对人口结构的长期影响已超越外流。
"闯关东"精神被"躺平文化"取代,哈尔滨某高校调研显示,90后毕业生生育意愿较80后下降67%。

第三、人才与劳动力持续外流
东北人口外流呈现“高学历化”特征。以黑龙江为例,2014-2018年间,每年超5万名高校毕业生离省就业,仅14%返乡;2023年吉林高校毕业生留省率虽提升至13.3万,但仍无法抵消外流规模。高技能人才流失导致本地产业升级乏力,形成恶性循环。
尽管吉林、辽宁近年通过人才政策(如安家补贴、子女教育支持)吸引部分回流,但2024年两地仍净流出10.8万和4.9万人,显示政策效果有限。此外,东北中心城市(如哈尔滨、长春)人口集聚能力不足,沈阳、长春的常住人口增量(2023年分别为5.7万、3.7万)远低于中西部省会(如合肥年增14.9万),难以形成区域增长极。
第四、政策局限性与社会观念变迁
尽管东北尝试通过生育补贴(如辽宁每月300-1200元育儿补贴)缓解人口危机,但专家指出,生育率低下不仅是经济问题,更与社会观念转变相关。年轻人因教育、住房压力对生育持谨慎态度,政策难以根本扭转。此外,人口学家认为,单纯放开生育限制作用有限,需系统性改革养老、就业制度,例如延长退休年龄、优化社保体系,以应对老龄化冲击。

东北人口问题本质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综合症候。短期政策(如生育补贴)可缓解部分压力,但长期需通过产业振兴、人才回流和制度创新实现结构性突破。若不能扭转“经济低迷—人口外流—老龄化加剧”的循环,东北或将在全国人口版图中进一步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