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近日,00后异瞳男生王金拍摄治沙视频走红。从4月9日凌晨发布第一条视频,截至5月7日,一个月粉丝量已突破210万。 然而,随着这位“治沙少年”的爆火,背后是否有团队和公司包装的讨论也接踵而至。与王金有过短期合作的杨先生称,王金的多期治沙视频并非独立完成,而是由他们团队策划、包装的。同时,他指责王金在走红后,“突然单方面宣布中止合作,过河拆桥”。5月7日,王金回应称,与杨先生团队确实有过12天的合作,但在内蒙古栽柳治沙,并不是为了立人设、做账号。“过来是为了打工挣钱的,工资一天200多元。拍视频只是为了记录生活,没想当网红。”(据5月8日封面新闻) 王金(视频截图) 王金与杨先生团队之间的问题,属于商业经济纠纷,完全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也并非公众关注的重点。真正引发争议的是,镜头里那个在茫茫沙漠中艰苦“治沙”的异瞳少年,究竟是精心谋划包装,精准收割注意力的“正能量人设”,还是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参与治沙工作的奋斗者?王金究竟真的是在治沙一线挥洒汗水,还是如杨先生所爆料的那样,人设是团队想的,视频是有剧本的,“去沙漠拍下作品就回来了”。 杨先生团队陪同王金直播(杨先生供图) 虽然王金坚称自己在内蒙古栽柳治沙,就是为打工挣钱,拍视频是记录生活,有流量是运气使然,并没有刻意想当网红,还晒出了“工作证明”自证。但问题是,工作证明并不能证实他没有参与摆拍,他的确凭借“治沙少年”的人设粉丝量飙升,收入大幅增长,而且按照“网红”起号模式,建粉丝群、定期直播运营,俨然就是要吃“流量饭”的姿态。如果他的主业真是治沙,或许可以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但若这一切皆为精心设计的剧本,那无疑是利用正能量标签,骗取了公众的信任和善意。公众对治沙工作者的敬意,源于对坚守与奉献精神的认同,一旦发现这是被包装出来的假象,善意会被消解,好心会被辜负。 王金晒出的“工作证明”(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5月1日,王金在粉丝群回复网上的争议(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有部分网友认为,治沙虽然是一份工作,但具有公益价值,哪怕是摆拍,只要能吸引更多人关注治沙,提升大家的环保意识,也未尝不可,甚至有人调侃道:“所有网红都去治沙摆拍一下,治沙也就完成了。”这种想法看似很有道理,实则本末倒置。做好事从来都不需要摆拍来助力,相反,作秀式的摆拍,往往只会让好事办成了坏事。 以正能量为噱头摆拍,打着公益的旗号“起号”,看上去行善赚钱两不误,实际上就是利用公众情怀博眼球。当大家发现所谓的“正能量”不过是“割韭菜”的“前摇”,就会对类似的信息产生普遍怀疑,真正在治沙一线默默付出的人,可能被淹没在信息洪流中,真正需要关注和支持的公益行动,可能会因为信任危机蔓延而得不到支持。 而且,不管出于什么初衷,虚假的花朵再美丽,也结不出真实的果子。摆拍本身就是一种不诚信、钻空子的行为,哪怕披上“正能量”的外衣,也不会被大众所认可。 我们当然希望,有更多目光投向那些,在艰苦环境中默默守护生态安全的人,也乐见这样的人能借助流量经济扩大影响力,改善生活。但这一切的前提是真实与诚信,激励奋斗,倡导公益,绝不等同于要对造假、摆拍行为姑息纵容。王金的视频究竟是不是摆拍,有没有误导网友,消费公益,平台应该介入调查,给个说法。 正能量是社会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应成为激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动力,而非沦为某些人谋取私利的流量筹码。面对层出不穷的网红与热点,唯有坚守真实、明晰底线,才能让正能量发挥真正的价值,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 (来源:极目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