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17时,教育部关工委2025年家庭教育公开课第二期上线啦。这期的主题是“缓解家庭育儿教育焦虑的建议”,主讲嘉宾是江西师大、南昌大学二级教授黄重涵和首都师大学前教育院长、教授、北京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负责人曹丽颖。他们在本期公开课中分折了目前社会中存在的家庭育儿教育焦虑的社会现象,集中分折和解答了什么是家庭育儿教育焦虑?产生家庭育儿教育的原因是什么?家庭育儿教育焦虑的表现有哪些?育儿教育焦虑的两种类型即建设性焦虑和破怀性焦虑,在育儿教育中的破坏性焦虑的表现及危害是什么?如何缓解在家庭育儿教育中的破坏性焦虑和利用建设性焦虑?荣中关工委执行主任童学荣按时收看了本期公开课,对上述问题有了全新的认知,并写下了听课后的收获体会: “在家庭育儿教育中,焦虑是很多家长都会面临的情绪状态,自己在子孙成长教育中也产生过焦虑。在育儿教育中焦虑产生、表现及缓解方法有以下认知: 一是产生家庭育儿教育焦虑的主要原因: 在家庭育儿教育产生焦虑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竞争压力传导:当下教育“内卷”明显,升学、就业等竞争提前渗透到幼儿、少年阶段,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对成绩、技能等过度关注。信息过载与认知混乱:网络上充斥着海量育儿理念(如“敏感期”“天才教育法”等),且观点常相互矛盾,家长难以辨别真伪,易陷入“怎么做都不对”的困惑。过高的期望与自我投射:部分家长将自身未实现的目标(如名校梦、特长优势、学业成绩)寄托于孩子,或用“完美标准”要求孩子,一旦孩子表现未达预期,就会产生焦虑。育儿经验不足:年轻家长即有些家长自己都还没长大、缺乏做父母的准备,因而对孩子的生长发育、行为问题(如哭闹、叛逆)缺乏应对经验,容易因“失控感”陷入焦虑。社交比较加剧:通过亲友、社交媒体看到其他孩子的“优秀表现”(如早识字、获奖等),不自觉进行对比,放大自身育儿的“不足感”。以上因素使家长在家庭育儿教育中产生焦虑。 二是家庭育儿教育焦虑的常见表现 家庭育儿教育焦虑主要在以下几个层面: 1、情绪层面:频繁感到烦躁、易怒,对孩子的未来过度担忧(如“现在学不好,以后怎么办”),甚至出现失眠、情绪低落等情况。 2、行为层面:过度干预:强迫孩子超前学习(如3岁背古诗、5岁学奥数)、报数个兴趣班,生怕“浪费时间”; 3、过度敏感:对孩子的小问题(如一次考试失利、轻微挑食)反应过激,反复指责或过度保护; 4、回避行为:因担心“被比下去”,刻意回避与其他家长交流育儿话题,或拒绝面对孩子的真实问题(如学习困难)。 5、亲子互动层面:常因焦虑情绪对孩子发脾气,事后又自责;或因“补偿心理”过度溺爱,形成矛盾的教养方式。 这些层面发展到一定程度则会由建设性焦虑转变为破坏性焦虑。而破坏性焦虑于家庭建设、家长自身发展和孩子成长都会带严重危害。 三是缓解育儿焦虑的实用方法 在出现家庭育儿教育焦虑后要及时调整,采取多项措施进行矫正,主要有以下实用方法: 1、调整认知:接受“不完美”,认识到每个孩子有独特的成长节奏,不存在“标准成长模板”;降低对孩子的“功利性期望”,聚焦其身心健康和幸福感,而非单纯的成绩或技能。 2、减少比较:关注“纵向进步”,避免拿孩子与他人横向对比,转而记录孩子自身的小进步(如“今天主动整理玩具了”、“今天收拾内屋了”、“自己主动作完作业耳玩耍”,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次成长。 3、科学育儿:筛选信息,拒绝盲从选择权威的育儿资源(如专业儿科书籍、正规医院的育儿讲座),不盲目轻信网络碎片化信息;遇到问题时,优先咨询儿科医生、教师等专业人士。 4、给彼此“留白”:适度放手,避免将孩子的时间排满,允许其有自由玩耍、试错的空间;家长也需保留自己的生活(如工作、爱好),避免将所有精力捆绑在孩子身上。 5、寻求支持:打破“孤军奋战”,与配偶明确分工,共同承担育儿责任;加入正向的家长社群,交流经验而非攀比;若焦虑严重,可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6、管理情绪:先稳住自己,焦虑时暂停行动(如深呼吸、离开现场),避免带着情绪管教孩子;通过运动、冥想等方式调节自身状态,家长的情绪稳定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7、学校为孩子提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和条件,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支持、鼓励学生个性化特长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感。 8、社区要青少年儿童提供安全、有序、文明、健康、向上、向善活动、学习、实践、生活环景。 育儿的核心是“陪伴成长”而非“控制结果”,家长只有先教育好自己,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照顾好自己,使自己强大,才能更从容地教育、引导孩子健康成长,达到家长孩子共成长,共建和谐美满幸福家庭。 荣中关工委 2025年7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