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纪平 “游戏害了多少孩子你知道吗?”“暑假是改变习惯的黄金时期,再不救孩子就晚了”……近日,随着暑假的到来,一些博主自称“老师”,用最激烈的言辞、痛心疾首地抨击游戏是“精神**”,声称玩游戏“毁了中国一代孩子”,号召家长一起来抵制游戏。  图源:新黄河客户端 之后,博主会推荐家长来听免费的视频课程。家长进入免费课程后,“老师”开始频繁给家长制造焦虑情绪,从而推荐起收费的家庭教育辅导课或者戒网瘾训练营等,费用从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他们提出的口号往往令家长们心甘情愿掏钱包:“给我X个月,还您一个好孩子!”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家长们频繁的消费投诉:课程没用、收费高昂、教资存疑、退款困难。(据7月21日新黄河客户端报道) 据记者调查,骂游戏的行为直击一些家庭的痛点,能够吸引流量,且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这些机构的目的,不是为了救陷入网瘾的孩子,而是看中了家长的钱包,借他们“病急乱投医”的心理,来大捞一笔。 教育孩子脱离网瘾,无疑是一个难题。一些家长管不住,管不了,就容易掉进机构精心编织的大坑里。难道,机构真有这么神奇的作用吗?事实表明,还真未必。交钱上网课就能解决问题,无疑是将问题看得太简单了。而送孩子去戒网瘾的学校,孩子往往面临暴力对待。孩子在戒网瘾学校被打致残、致死的案例,时时见诸媒体。 客观来说,让孩子远离网瘾,要重在预防。父母应该从小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多陪伴孩子,不能用手机来替代自己承担陪伴的责任。虽然不要妖魔化网络游戏,但游戏的设计击中了人性的弱点,连成人都可能难以摆脱,更别说心智尚不健全的孩子。再加上孩子到了青春期,心理上的叛逆更会加剧亲子关系的恶化。所以,从小建立玩手机的规矩十分重要。 另外,当孩子沉迷游戏的时候,家长和孩子之间,更应该通过良好的沟通来解决问题。求助于社会和机构并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擦亮眼睛。 说到底,家长作为消费者,应该享受相应的权益。这些机构虚假宣传,是不是违反了平台规则,是不是违反了相关法律?这些所谓讲师或网红的身份,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些所谓的机构,有没有相关的教育资质?声称的“无效退款”,最后有没有相关部门来约束?就是说,要让戒网瘾的机构运行在法治的轨道,以保障家长的权益和孩子的切身利益。不能让他们没帮上孩子,反而害了孩子,坑了家长。 平台更应该从保护未成年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加强审核。对相关机构开展商业活动要保持警惕。如果账号有违规行为,在必要的时候,应该限流或者对账号进行处置,以维护正常的网络秩序。 (来源:极目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