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下午5时,教育部关工委2025年家庭教育公开课第三期上线啦。这一期的主题是《帮助孩子远离校园欺凌,学会自我保护》,主讲嘉宾是北师大心理学部党委书记、教授乔志宏、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健康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谭军。 荣中关工委执行主任童学荣在收看本期公开课后对校园欺凌相关问题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写下心得体会: 校园欺凌是校园安全的重大隐患,其产生、表现和危害具有多维度特征,而帮助孩子远离欺凌、做好自我保护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孩子自身共同努力。 一、什么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是一种攻击性行为,通常涉及一方对另一方的畜意或恶意伤害。其欺凌行为可以是单次或多次的,通过肢体、语言或网络等手段实施。受害者可能遭受身体伤害、心理创伤或精神损害。欺凌者和受害者可以是学生或者教职员工,甚至是校外人员。 二、校园欺凌的类型:校园欺凌具有身体欺凌、心理欺凌、言语欺凌、网络欺凌、直接欺凌、间接欺凌等类型。 三、校园欺凌的特点:校园欺凌具有重复性、针对牲、隐蔽牲和破坏性等特点。 四、校园欺凌发生的原因:校园欺凌的发生是多因素交织的结果,涉及欺凌者、受害者、家庭、学校和社会多个层面。欺凌者层面:以伤害他人获得快感或掌控感。因其出现心理偏差、模仿与习得和认知上的错误所致。受害者层面:因性格内向、孤僻、不善反抗、身体弱小、有生理缺陷、成绩过好或过差、家庭条件特殊,加之应对方式不对,容易被欺凌者视为“易下手”的对象。家庭层面:欺凌者家庭的父母科学育儿缺失,采用暴力管教孩子,忽视孩子情感需求,或过渡溺爱,或纵容孩子霸道行为,这样家庭的孩子易成为欺凌者;被欺凌者家庭同校缺乏科学育儿法,对孩子过渡保护,忽视指导孩子在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培养,或教育孩子遇事躲避、处处退让,间接鼓励孩子沉默,致使孩子懦弱、无棱角、无反抗精神。学校层面:因管理缺位、教育缺乏、对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贯彻执行落实不力不到位、传统美德、社会公德、法纪教育不到位、校园文化建设差、风气不正、扬善惩恶不严,从而导致校园欺凌的发生或发展。社会层面:存在网络的不良影响、或者价值偏差,造成隔空欺凌,对“强者”片面推崇,忽视对“尊重”和“共性”的引导,致使出现校园欺凌。 五、校园欺凌的危害:校园欺凌对所有相关者都会造成长期伤害,且影响远超校园。1>对受者造成身体伤害和心理创伤。2>对欺凌者造成行为固化、情感缺失直至自身毁灭;3>对旁观者带来心理压力和模仿风险。4>破坏校园氛围。5>冲击社会信任,若得不到及时遏制,可能导致公众对“公平正义”的质疑,破坏社会和谐。 六、如何帮助孩子远离欺凌、做好自我保护?远离校园欺凌,这需要家庭、学校、孩子三方联动,形成预防→识别→应对的完整链条。1>家庭要成为为孩子安全的后盾:父母孩子间建立信任关系;教孩别识别“欺凌”,明确底线;传挨实用的应对“欺凌”的技巧,遭受欺凌时保持冷静,不硬碰硬,依法、机智应对欺凌;记住遭受欺凌时的关键信息;防范和抵制网络欺凌;帮助孩子“建立同伴支持”,结交三两好朋友,上放学时与好友结伴而行;主动关心同学,提升社交处世能力。2>学校要筑牢“反欺凌防线”线,完善制度,明确对“校园欺凌零容忍”;用校会、朝会、班会、团队会、思政课、心理课等渠道开展反欺凌教育,及时干预,惩戒欺凌者,保护受害者,建设优良校风、班风,创设优良的育人环境。3>孩子自身要学会主动保护自己:遇到被欺凌不隐忍,及时求助;努力提升“不被欺凌”的能力;做到网络自我保护,远离不良网及信息,不随便加陌生人为好友,不在朋友圈、同学群等泄露家庭和本人信息(隐私),收到恶意信息时,不回骂、不删除,将截图面告诉家长、老师,让成年人处理。 总之,校园欺凌的核心是“权力不对等的伤害”,但它并非无法解决,只要家庭给予孩子“说出来的勇气”,学校建立对欺凌“零容任制度”度,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方法”,就能最大限度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让校园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沃土和摇篮。 荣中关工委 2025年7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