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一个多月前从16楼坠落的遭遇,王女士内心仍泛起阵阵惊恐,但又为自己捡回一条命而感叹:“真是老天眷恋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16楼阳台“滑”出惨剧! 今年35岁的王女士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平日里工作忙碌,每周末她都会给家里来个“大扫除”。一个月前的周末,王女士把洗衣机里的衣服拿出来走向阳台,想着晾完衣服躺在沙发上小憩片刻。 可谁也没想到,就在王女士晾衣服时,阳台边缘的湿滑瓷砖让她脚下一滑,身体瞬间失去平衡,整个人从16楼坠下,重重摔落在楼下的小客车上,情况十分紧急,幸好被散步的路人发现,立即拨打了120。 当急救人员到场时,王女士已经意识模糊,面色苍白,呼吸逐渐微弱,急救人员给王女士进行颈托固定、吸氧等初步处理后,迅速将王女士转运至杭州市中医院丁桥院区。 入急诊室时,医生发现王女士意识模糊,出现严重的低氧、低血压,左上肢形态异常,可见明显骨折。于是,立即呼叫创伤应急抢救团队,普外科、胸外科、骨伤科、急诊科、ICU医护均迅速到位评估伤情,吸氧、开通静脉通路、补液升压,经过初步治疗后,王女士生命体征勉强稳定。 医务人员立即安排完善CT、超声检查,评估全身伤情:颈椎横突骨折、胸椎骨折、多根肋骨骨折、左侧血气胸、双侧肩胛骨骨折、腰椎骨折、骨盆骨折、肝脾破裂,持续下降的血红蛋白水平提示,王女士存在活动性的出血,严重的失血性休克,创伤性凝血病,随时有死亡风险。 多学科团队抢回一命! 医院创伤应急抢救团队讨论后,立即将王女士推进手术室,首先由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周黎明通过DSA下血管栓塞介入止住肝脾破裂导致的出血;随后胸心外科副主任医师王军进行左侧胸腔镜下肺修补术+肋骨骨折复位,以及骨伤科团队进行左上肢的外固定支架术。 术后,王女士被送进重症医学科进行严密监护治疗。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张美齐、副主任医师席绍松为王女士制定全面的诊疗方案,每日评估,积极输注血制品,纠正凝血功能,并做好容量管理、感染控制及脏器功能支持。  入院第3天,经过积极抗炎消肿及脱水治疗后,骨伤科团队给王女士进行了胸椎骨折手术,固定胸椎、并减轻脊髓压迫,尽可能减少截瘫发生概率。住院期间,王女士经历了出血关、凝血关、肺部感染关、呼吸衰竭关等,好在都有惊无险地度过。 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及护理,王女士病情恢复迅速,生命体征也很快稳定下来,各项指标也逐步好转,住院的第7天顺利拔除气管插管。 经过3周的时间,王女士顺利从重症医学科转出,进行下一阶段的康复治疗。 别错过黄金10分钟! 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张美齐提醒,高处坠落瞬间即可导致毁灭性的多发伤,骨折、内出血、脏器破裂、脊柱损伤接踵而至,伤后10分钟是决定生死的关键! 识别危险信号: ➤ 意识不清或昏迷:可能提示严重颅脑损伤。 ➤ 呼吸困难、口唇发紫:警惕胸部损伤、张力性气胸、窒息或内出血。 ➤ 剧烈疼痛无法活动:可能存在脊柱、四肢或骨盆骨折。 ➤ 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脉搏微弱:这是休克信号,提示严重失血。 ➤ 腹部压痛、板状腹:可能发生腹腔脏器破裂出血。 你能做什么? 立即行动: 立即呼救:拨打120/999,说清地点、人数、伤情。 确保环境安全:移开坠落物,防止二次伤害。 检查呼吸心跳:无呼吸立即心肺复苏。 严重出血快止血:用干净布料用力按压伤口。 保持体温:覆盖衣物避免失温休克。 绝对禁止: 不要随意搬动:避免加重脊柱或内脏损伤。 不要喂水喂食:避免麻醉或手术风险。 不要拉扯伤肢:骨折断端可能损伤血管神经。 不要盲目复位:非专业人员可能造成二次伤害。 高空坠落事故难预见,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家中出现“致命缺口”情况,如无防护阳台、窗户等,请及时修补,将意外扼杀在萌芽中! ➤ 高空作业:严格系好安全带,检查脚手架,设置安全网。 ➤ 居家安全:阳台、窗户加装防护栏,楼梯保持干燥整洁有扶手。 ➤ 公共区域:遵守警示标识,勿攀爬危险设施。 ➤ 儿童看护:不让孩子独处阳台、窗边,家具远离窗户。 来源:杭州市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