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西秦会馆

爆料、咨询:18909006163
广告、合作:13990030637
查看: 4581 | 回复: 12

[盐都杂谈] 炸锅!司马光砸瓮、大羿射日、掩耳盗钟,和你当年学的不一样了?

  [复制链接]

495

主题

515

帖子

0

听众

Rank: 10Rank: 10

积分
3591
威望
518 点
铜板
2040 枚
西秦金币
0 个
鲜花
0 朵

在线时间
228 小时
注册时间
2022-3-1
发表于 昨天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最近,话题#辅导不了孩子的语文了#在一些平台引起热议。一些视频称,语文教材的部分内容出现了所谓的“颠覆性修改” 。比如类似这样的视频:

什么羿射日?”脱口而出“后羿”?
错!答案是“大羿射日”!

凿壁什么光?” 秒答“偷光”?
错!正确答案是“借光”!

掩耳盗什么?” 犹豫半天不敢说“铃”?
果然,答案是“盗钟”!

“司马光砸什么?”
“缸啊”!结果,课本写着“砸瓮”!

连岳飞背上刺的字,都不是耳熟能详的“精忠报国”,而是“尽忠报国”!

83.jpeg


好家伙!网友直呼“震碎认知”“一题不会”“这还怎么辅导娃?” 难道我们从小背到大的成语典故,教材真给“颠覆”了?

84.jpeg


记者查证了现行部编语文教材,并咨询了多位一线小学语文老师。

85.jpeg


结论是:所谓“颠覆性修改”,大多是自媒体的夸张!教材在保留大众约定俗成用语的基础上,对一些表述进行了更为严谨、规范的微调。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仙鹤门分校语文教师 施玉洁:
就拿 “掩耳盗钟” 和 “掩耳盗铃” 来说,这个成语的原典出自《吕氏春秋・自知》,原文里写的确实是盗钟。后来因为钟和铃形制相近,在民间流传中慢慢变成了 “盗铃”。不过教材里还是保留了 “盗钟” 的原始出处说明,教学的时候我们会把两种表述都提一提,还会对比《吕氏春秋》原文和后世的演变,让学生明白语言在传播过程中是会变化的,理解成语的流变过程。



“司母戊鼎” 改成 “后母戊鼎”,这是考古学界根据青铜器铭文研究做出的正式修订,“后” 字在商代有 “君主” 的意思,2011 年之后就统一编入教材了。这种修改体现了学术的进步,我们教的时候会给学生讲清楚更名的原因,免得他们混淆。

还有 “凿壁偷光” 和 “借光”。教学中我们更看重让学生学习主人公匡衡的勤学精神,不会太纠结动词的差异,但也会引导他们关注古籍原文。

“后羿射日”在现行语文教材中,确已改为"羿射九日",这是为了区分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一个是帝尧时期的射师大羿,另一个是夏朝有穷国君主后羿。为避免混淆,教材采用了更严谨的表述。

再讲讲需要澄清的网络误传案例。

“两肋插刀” 和 “两肋岔道” 就属于这种情况。“两肋插刀” 出自民间的侠义故事,而 “岔道” 的说法源于《隋唐演义》里秦琼的典故,不过这并不是成语。两者本来语境就不同,网络上把它们混为一谈是误读了。

“司马光砸缸” 改 “砸瓮” 也是被误传的。《宋史》记载的是司马光 “破瓮救儿”,因为宋代的 “瓮” 指的是小口大腹的容器,“缸” 是后世的泛称。实际上教材里还是沿用 “缸” 这种通俗的说法,只是会在注释里标注原文,这是兼顾了普及性和准确性。



问题来了:为这点“严谨”,动大家的文化DNA,值不值?

施玉洁老师认为,这些修改,看似给孩子学习带来小麻烦,但教学时的引导起到了关键作用。学生看到 “掩耳盗铃” 和 “掩耳盗钟” 两种说法会懵?正好借机讲清楚:语言是活的,既有老根源,也有民间慢慢形成的习惯。

长远看,说清 “学术版” 和 “流行版” 的区别,比如 “后母戊鼎” 的改名原因,能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而不是死记硬背,适度争议能开阔眼界,不会成为额外负担。
语言具有稳定性和习惯性,经过长期的使用和传播,一些语言已经深入人心,对它们的修改,需要人们重新适应和学习,增加了认知成本。是否修改,怎么改?在学术界和教育界一直存在争议。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古代文化史副教授武黎嵩认为,掩耳盗铃、凿壁偷光,这些说法并不是“约定俗成”的俗,这是经典,这是已经大家从汉唐以来甚至唐宋以来,大家就是这样说,它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了。这些经典表述的形成往往历经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沉淀,现代人不能仅凭当下理解就扭转传统。他强调,语文教育应当以经典为准绳。 培养一个人的审美,培养一个人的情性和培养一个人,对于语言能力的把握,经典的意义远远大于大众和大于适用性。
现在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现象,让武黎嵩十分忧虑,比如把一种说法一种研究成果,一种现代人的武断甚至是偏念把它迅速地转化成为知识要灌输给大家。另外,就是媚俗,比如说滥用简化汉字、滥用翻译体比如说一些日语当中的词汇,它没有经过翻译直接拿到汉字里面来用的。他认为语言文字应该经典化、传统化、古典化。
对于大家约定俗成的说法,一定要咬文嚼字吗?施玉洁老师观点是:

得看情况,“咬文嚼字” 不是较真,是为了更懂文化。语言是活的,有变化也得有底线。

有必要较真的:“空穴来风” 原意是 “事出有因”,现在常被当成 “毫无根据” 用,不纠正,古籍意思就歪了;广告改的 “咳不容缓”“骑乐无穷”,会让孩子记错,影响语文基础。

没必要较真的:“司马光砸缸”,宋代叫 “瓮”,但 “缸” 更通俗,不影响理解,教学标注原文就行;“七月流火” 原指天凉,现在常形容天热,日常聊天没必要纠正,显得迂腐。

学术和教育领域得认真,保证文化传承不走样;日常生活里,只要不造成误解,就接纳语言的自然变化,别死磕。语言就像河流,既要保护源头清澈,也要包容沿途奔涌向前。


这波“辅导翻车”热,表面看是爸妈的知识焦虑,深层则是“文化传统”与“学术考证”的一次碰撞。教材编写者力求严谨没错,但武教授等学者的担忧更值得深思:当流传千年的经典表达,遭遇现代研究的“修正”,孰轻孰重?如何在“准确”与“传承”间找到平衡?



来源: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记者 郑丽丽

广告

112

主题

4万

帖子

16

听众

Rank: 12Rank: 12

积分
106130
威望
23 点
铜板
56144 枚
西秦金币
0 个
鲜花
1 朵

在线时间
1357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1-28
发表于 昨天 14: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哦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主题

4万

帖子

20

听众

幻觉来的太稀薄。。。

Rank: 12Rank: 12

积分
102251
威望
86 点
铜板
54661 枚
西秦金币
0 个
鲜花
1 朵

在线时间
102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3-22
发表于 昨天 17: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西
看看啥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3万

帖子

15

听众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68461
威望
38 点
铜板
36280 枚
西秦金币
0 个
鲜花
0 朵

在线时间
37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25
发表于 昨天 18: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哦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0

听众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40686
威望
0 点
铜板
20948 枚
西秦金币
0 个
鲜花
0 朵

在线时间
251 小时
注册时间
2023-12-13
发表于 昨天 19: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4万

帖子

13

听众

Rank: 12Rank: 12

积分
89094
威望
58 点
铜板
47054 枚
西秦金币
0 个
鲜花
0 朵

在线时间
393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7-3-3
发表于 昨天 20: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呵呵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5万

帖子

8

听众

上门回收黄金、铂金全自贡市最高价18882000886

Rank: 12Rank: 12

积分
107384
威望
24 点
铜板
56407 枚
西秦金币
0 个
鲜花
0 朵

在线时间
942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9-4-20
发表于 昨天 20: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噢噢噢哦哦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3万

帖子

14

听众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76022
威望
20 点
铜板
40566 枚
西秦金币
0 个
鲜花
0 朵

在线时间
482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7-5-24
发表于 4 小时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为什么这些毒教材还没有改正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