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是中国张家界“七星山杯”极限荒野求生挑战赛第11天,10位参加决赛的勇士只剩8位。 据赛事组委会介绍,决赛每位选手提供了一把刀,此外增加了200克盐和一个不锈钢碗,坚持满30天的选手每人可获6666元奖金,其中生存时间最长的选手将斩获10万元冠军奖金。 谁能成为笑到最后的人?是生擒野羊喝羊奶的阿学,存量丰富的苗王,还是湖南唯一选手杨东东? 吸羊奶、做陷阱捕鱼……野外求生技能大比拼 阿学来自贵州黔西南。8月10日,发生了让他哭笑不得的一幕:好不容易攒的食物竟然被山里的羊吃了。“你吃我的东西,明天一定要喝你的奶!” 阿学一气之下,第二天想办法“伏击”了这只羊。他趁羊不备,抓住羊角,把羊提溜过来,果断喝奶。“就喝了两口。”阿学说。  阿学在自己搭建的庇护所里削木头 几天没有摄入蛋白质的广西人铭泽决定干票大的。大部分选手都在河道里捕鱼,铭泽自知捕鱼技术是自己的短板,决定不浪费时间。他背着自制的草篓,拿着几根长竹竿向峡谷深处走去。“现在去安排蛋白质。”铭泽说。 他沿着峡谷里的水流一直走,在小河里随手捡了只小螃蟹。走到一片小水域,他停了下来。在靠近岩石的水中放入草篓,又用自制的细竹签穿过一片棕榈皮。“看鱼会不会自己过去,会自己过去的话就不用赶。” 设置好这个捕鱼陷阱,他就静静地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等待。铭泽制作的草篓有机关,上面是一个漏斗状的盖子,漏斗朝里,鱼儿进得去出不来。经过一段耐心等候,铭泽打开草篓,发现里面有两条鱼,手掌长短。“还挺大的。”铭泽很满足。然而野生的小鱼被抓不久后就死去。“没带上盐,只能先安排了,不然就不新鲜了。” 铭泽说的“安排”,是指直接把鱼塞进嘴里。“好劲道。”一边吃,铭泽一边懊悔,没带盐过来,可惜了两条小鱼,顺便把鱼肠扯出吃掉。捕鱼神器一共捕鱼3条,铭泽决定把篓子继续放在水中,后天再过来查看“收成”。 杨东东是决赛中唯一的湖南选手。为了捕鱼,他花一下午的时间搞了一个“大工程”,细细编织了一个鱼篓。相比铭泽的草篓,杨东东的鱼篓颇为精致。他提前一天将鱼篓放在水中。 “好期待啊,去看看收获怎么样!”他拿着组委会发的不锈钢碗,前往水边。没想到,硕大的鱼篓只捕到几条小鱼和一只小螃蟹。他安慰自己,这些够吃了。“估计有的鱼在外面了,(鱼篓)打开了,傍晚了再放。” 中草药煮螃蟹,野外的菜单也可以很丰富 来自贵州黔东南的苗王,是在场的8名选手中食物最充足的。他是个“90后”,但看起来十分老道。苗王经验丰富,打野效率高得惊人。跋山涉水对他来说也是轻松拿捏,凭借一根绳子,他就能爬上绝壁。为了防止螃蟹腐坏,他用烟熏的方式把螃蟹熏熟,堆成了一座红红的螃蟹“小山”,十分富足。苗王已然是目前最有实力的冠军竞争者之一。  苗王和他的战利品 “早上起来先吃早餐,吃完早餐再随便逛一下。”一大早起来,苗王先安排早餐。他的早餐十分“讲究”,不锈钢碗正煮着小鱼,他还用小树枝制作了筷子,大大提升“文明程度”。吃完早餐,他就背着自制的小篓子出发觅食。饿了就随手摘点野果,经验丰富的他怡然自得:“进山就是这点好,随时可以吃。”   苗王捕捉到的螃蟹 苗王除了爬山一绝,做陷阱也是一把好手。他用长短、粗细比较匀称的几根小树枝,摆弄一番,一个简易的陷阱就已制作好。 在这个过程中,他还意外地发现白芨。这是一种草本植物,干燥的块茎是传统中药材。他把白芨长得像生姜的块茎摘下,竟也有小半篓。“白芨吃起来苦,但淀粉含量高,吃起来很糯。” “随便搞一下就这么多,又吃不完了。”收成颇丰,苗王欣喜的语气里透着骄傲。 摘下一颗红果子下肚,又有意外之喜,苗王竟然发现了黄精。“如果不是吃这颗果子,还发现不了。幸运有时候就是这样突然到来。” 随后他又发现一串被太阳晒得干巴巴的野生木耳。“眼睛要亮一点,这木耳已经被晒干了。但拿回去泡泡水,就又发了。” 一天下来,苗王的“意外收获”还有不少,白芨、十大功劳(一种药用植物)、黄精、木耳,还有一大串红色野果。   中午,苗王用螃蟹、白芨、黄精、金银花一起煮汤。白芨虽苦,但苗王吃得津津有味。晚饭,苗王安排木耳、黄精、烟熏干棕榈、烟熏螃蟹。“再留点晚上做宵夜吃。”虽是在野外,苗王愣是吃出了大补的境界。  “00后”女孩吃了生吃蚂蚱和知了,也在树上看到最美风光 这场“荒野求生大作战”,也有女选手的身影。记者了解到,此次有100名选手报名半决赛,开赛时到场81位,其中6名女选手。来自重庆的“00后”女孩沈秋菊从7月15日坚持到了23日,是半决赛中坚持时间最长的女选手。“我是农村长大的,来参加比赛前,我先尝试在我们那的山里待了三天。”沈秋菊告诉记者。  沈秋菊在树上过夜 然而,现实跟她想象的大不一样,面临的挑战实在太多。“一是搭建庇护所,二是食物,三是火源。”沈秋菊告诉记者。沈秋菊搭建的庇护所并不完美,但所幸她找到一块天然向外伸出的大岩石,可以遮风避雨。 食物方面,沈秋菊在七星山找到了不少可食用的植物:梨、猕猴桃、葛根、山药等。“梨和猕猴桃都是山中美味。但如果只吃果子,时间长了会影响胃酸分泌,后期会吃不下东西。”她告诉自己,必须想办法找到肉类补充蛋白质。 前两天,她没有生起火。只好捕捉了一些蚂蚱和知了。生吃的感觉一言难尽。“蚂蚱我只敢吃腿,怕有寄生虫。确实不太好下口,觉得难以接受。”好在第二天,沈秋菊顺利生起火,终于吃上了熟食。 因为经验不够,她还不太会制作陷阱,只好抓蛤蟆、知了、蚂蚱等为食。“蛤蟆在夜晚是比较好抓的,有时候看准了用石头一扔就能命中。知了则是用木棍去敲。”十天时间里,她估计自己吃了四五十只知了,六七只蛤蟆。 除了吃,对沈秋菊而言,山蚂蝗也是一大挑战。被软乎乎的无脊椎生物趴在腿上吸血,这种感觉让她头皮发麻。有一次她在树上摘梨,没穿袜子,下来就发现一条长约五六厘米、一指粗的蚂蝗已经贴在了她的腿上,吓得她立马尖叫。“山蚂蝗就是打不死的小强,必须用火烧才能杀死。” 荒野求生也有令人难忘的美好时刻。第六天,沈秋菊爬上一棵十来米的梨树。在高高的树顶,她看见一片连绵大山,阳光倾泻而下,山中升起淡淡薄雾。“如果下一点小雨,一定有彩虹。”沈秋菊心想。由于担心树承受不了她的重量,她只沉醉了四五分钟就匆匆下树,但每片景色却刻在了她的记忆中。 第七天,下雨了,沈秋菊调侃“下雨好睡觉”,但下雨同时也带来了湿冷的空气和泥泞的山路。第九天,她从湿滑的山坡滑下六七米,弄脏了衣服,晚上衣服又烤不干,她着凉了。第十天的上午,她申请退赛,随后去医院买药。“身体是最重要的。”沈秋菊说。 “这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次旅行。”沈秋菊告诉记者,她是一名文员,已经工作了四五年,忙碌的工作占据了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在这样一段没有手机、没有朋友在身边的时间里,可以一个人发呆、沉思,也能对自我进行一个反思。张家界的风光也很美,有机会,我还要再参加!” 潇湘晨报记者李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