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余欣悦之前,她有一个特别的请求:报道可以发表,但不要公开她的照片和视频。这个请求,让人不禁好奇这位女孩背后的故事。 8月4日下午,宜城骄阳似火。18岁的余欣悦站在约定的地点,安静地等待着记者的到来。交流深入后,一个在逆境中倔强生长、用知识奋力改变命运的故事逐渐清晰。  余欣悦的童年,过早地蒙上了阴影。三岁时,父亲余兵兵遭遇严重车祸。开颅手术虽保住了性命,却留下了语言障碍、神志混沌和癫痫的后遗症。第二年,母亲离开了家。四岁的欣悦,从此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家庭的担子沉重地压在老人肩上。爷爷因小腿骨坏死和膝关节炎恶化,行动日渐艰难;父亲只能拖着病体,在矿场隧道打零工换取微薄收入。 此后,欣悦的奶奶王春章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既要照顾年幼的欣悦和病弱的爷爷,还要下地劳作。实在忙不过来时,奶奶曾无奈地将小欣悦锁在家中。一次,孩子竟独自跑了出来,穿过布满深沟的小路找到田间劳作的奶奶。“一路都是深沟,要是掉进哪个坑里,娃子的命都没了!”回忆起那一刻,奶奶至今心有余悸。从此,无论多忙,她再也不敢把欣悦单独留在家中,走到哪都把她带在身边。 生活的艰辛,无声地刻进了小欣悦的心里,也化作了无声的鞭策。七岁那年,奶奶因腰疾手术,清晨无人为她梳头。她跑到二姑奶奶家扎好辫子,回家后便默默拿起梳子——这不仅是学会自理的开端,更是她开始学习独自面对生活的象征。  从小学起,勤奋就成了欣悦的本能。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成绩始终稳居年级前十。进入初中,她立下目标:一定要考上好高中,用知识改变命运!课堂上,她全神贯注;课后,她追着老师答疑解惑;寝室熄灯后,她躲在床帘后继续苦读。即便室友的嬉闹甚至故意掀帘干扰,也未能动摇她的决心。为了寻觅一方安静的天地,学校厕所那盏昏黄的灯,成了她深夜和清晨的“书桌”——在那里,她如饥似渴地阅读名著,一遍遍背诵英语单词。 努力照亮前路。 九年级时,余欣悦以优异成绩被宜城一中英才班提前录取。面对身边更优秀的同伴,她深知唯有加倍努力。无数个日夜,她在题海中奋战,与难题较量。 高三时,为了提供更安静的学习环境,她选择了走读,而奶奶则在宜城租房陪读。然而,家中的困境并未减轻——爷爷无法劳作,田地需要照料。陪读期间,奶奶常常天不亮就赶回村里干活,走前将午饭做好留给欣悦,傍晚再匆匆赶回出租屋。“好在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余欣悦的脸上露出浅浅的笑,“高考考了609分,被江南大学录取了。”  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是她对坎坷命运最有力的回应,是她在逆境中顽强绽放的证明。“它让我明白,只要心怀梦想,勇往直前,再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了前进的脚步。”余欣坚定地说。 尽管通过奋斗找回了自信,但幼年刻下的烙印让余欣悦依然保持着内敛与低调。她恳请报道尽量低调:“我只想默默地做好现在,奋力迎接更好的未来。” 面对本次慈善联合助学工程提供的5000元助学金,余欣悦已规划清晰:优先缴纳学费。“生活费,我会自己努力去挣。”这个18岁的女孩,眼神里透着超越年龄的坚韧与独立。 来源:极目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