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教育部关工委家庭教育公开课第七期上线啦。本期主题是《家长如何与教师携手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主讲嘉宾是北京市原四中校长刘长铭、中关村第三小学副校长万霞。 荣中关工委执行主任童学荣收看本期公开课后有如下收获体会: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孩子思想的引领者、行为的示范者、忠实的倾听者、行为习惯的教练员,对孩子的“三观”的形成和一生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在家长和老师携手合作中,家长要切实维护老师权威,传递对老师的尊重和敬佩,家长老师彼此支持,形成对孩子教育引导的共同体。在教育孩子中,家长同老师要做“一致行动人”,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理念一致、要求一致、言行一致。家校之间有效沟通的原则是常态化、双向性、聚焦孩子健康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与学校是影响其发展的两大核心场域,家长与教师的携手合作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家校携手共促孩子健康成长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家长与教师携手的重要性:孩子的成长是“家庭生活化教育”与“学校系统化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课堂”,家长的言传身教塑造着孩子的性格底色与生活习惯;学校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训练场所”,教师通过系统教学与集体规则引导孩子掌握知识、学会合作。若双方脱 节,可能导致孩子在价值观、行为规范上出现混乱(如家庭纵容与学校要求冲突),削弱教育效果。只有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为孩子构建一致、连贯的成长环境。 家校携手的核心目的: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既保障学业能力提升,也助力品德养成、情绪管理、社交能力等综合素质发展;及时解决成长问题:通过家校信息互通,更早发现孩子的困惑(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矛盾)并协同干预;帮助孩子适应“双重环境”:让孩子在家庭的安全感与学校的规则感中找到平衡,形成稳定的自我认知。 二、明确职责:两者职责虽有重叠,但各有侧重,需要在互补中形成协同: 1、家长的核心职责:奠定“成长根基”:通过日常陪伴传递价值观(如诚信、责任),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如时间 管理、整理习惯),给予情感支持(如接纳孩子的情绪、倾听困惑);提供“个性化支撑”:基于对孩子的深度了解,配合学校调整教育方式(如孩子内向则鼓励多 参与小组活动),并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如规律作息、营养均衡);衔接“家校场景”:向教师反馈孩子在家的状态(如情绪变化、兴趣点),同时向孩子传递对学校的正向认知(如不贬低老师)。 2. 教师的核心职责:承担“系统化教育”:通过专业教学帮助孩子掌握知识技能,通过班级管理培养集体意识与规则感;提供“专业引导”:基于教育经验,发现孩子的潜能或问题(如学习方法偏差、社交障碍),并向家长提供具体建议;搭建“沟通桥梁”:主动向家长反馈孩子在校表现(不仅是问题,也包括进步),并理解家庭的教育困境(如家长时间有限),共同寻找可行方案。 三、家长与教师如何携手合作促进孩子成长 1、建立“双向、及时、真诚”的沟通机制:日常沟通:通过班级群、电话或简短面谈,分享孩子的“小事”(如在家主动读书学习、在校帮助同学),而不仅在出现间时沟通;定期沟通: 利用家长会、家访等机会,深入交流孩子的长期发展(如学习动力、性格变化),避免“家长被动听、教师单向说”;沟通原则: 家长不隐瞒孩子的真实情况(如在家抵触学习),教师不回避孩子的问题(如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双方聚焦“如何解决”而非指责。 2、保持“教育理念”的一致性:提前共识:教师可向家长说明班级的教育原则(如“鼓励为主、少批评”),家长可告知家庭的教育底线(如“不允许撒谎”),避免规则冲突(如教师要求独立完成作业,家长却代笔);灵活调整:若理念有差异(如家长重视分数,教师重视兴趣),可通过“目标共识”协调(如“先通过兴趣提升参与度,再逐步提高成绩”)。 3.、形成“角色互补”的教育行动:家长配合学校:支持学校活动(如亲子运动会、研学),在家强化学校的规则(如“在校要排队,在家出门上车、购物也排队”);教师呼应家庭:关注孩子的家庭特点(如单亲家庭孩子更需情感关注),在学校给予针对性支持,同时向家长传递专业方法(如“如何通过游戏提升孩子专注力”);共同参与:通过“亲子课堂”“家长志愿者”等形式,让家长走进课堂了解教学,让教师走进家庭理解孩子成长环境,减少信息差。 4、理性面对“分歧与矛盾”:换位思考:家长理解教师需面对多个孩子,难免有疏漏;教师理解家长对孩子的焦虑,避免用“教育权威”压制;聚焦孩子:分歧时回归“孩子利益”——如对“作业量”有争议,可协商“根据孩子能力调整,同时保证基础训练”,而非僵持不下。 总之,家长与教师的携手合作不是“一方配合另一方”,而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协同伙伴关系”。唯有双方各守其职、相互信任、主动配合,才能为孩子构建一个“安全、支持、一致”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在家庭的爱与学校的引导中,实现真正的健康成长。 荣中关工委 2025年8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