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晚,感染“食脑虫”的福建5岁女孩高杏儿的妈妈发文悼念去世女儿,透露在抢救60天后女儿还是离开了。  看到杏儿离世的消息 网友也是痛心不已  据此前报道,今年6月,杏儿妈妈在社交平台求助称,她带5岁女儿于6月7日和6月14日游泳和泡温泉,6月22日孩子出现头痛低热呕吐的情况,6月23日住进医院后出现抽搐,随后昏迷不醒,并转入重症监护室治疗,6月27日被检测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病原,情况非常危急。 6月30日杏儿妈妈又发布消息称,孩子的情况有新变化,“这两天肌酸激酶已经超过了1000,昨天的血压又低了。用了新的药两天多了,唯一看到变好的指标是c反应蛋白。”此前,医生曾说基本没有几率熬过急性期,就算熬过了最好的结果也是植物人。 值得关注的是 夏日玩水感染“食脑虫” 并不是个例 这个夏天 还有一名6岁男孩在上海确诊 于本月去世 “食脑虫”并非昆虫病死率极高据悉,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情十分凶险,病死率高达98%,目前还没有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研究员卢艳介绍,“食脑虫”并非肉眼可见的虫子,而是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等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原虫的俗称。此类寄生虫存在于淡水、土壤等自然环境中,可通过鼻腔、口腔或皮肤伤口侵入人体。因其致病过程凶险,可能引发原发性阿米巴性脑膜脑炎等,带来脑组织损伤,被俗称为“食脑虫”。 数据显示,我国迄今累计报告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感染病例仅40余例,属罕见的寄生虫病。公众无需过度紧张,但需提高防护意识。 人感染后有哪些典型症状 如何救治? 专家介绍,早期以皮肤病变为主,后期进展为脑炎症状,可能出现发热、头痛、呕吐、易怒和嗜睡等。由于病程发展快且症状易与其他脑炎混淆,“早发现、早诊断”是救治核心。专家强调,野外戏水后若出现相关症状,务必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涉水经历。 疾控机构提出 五项针对性预防建议 避野水,尽量避免在野外湖泊游泳或戏水,避免搅动水体沉积物; 护口鼻,在自然水体活动时佩戴鼻夹、泳镜; 防伤口,皮肤有破损时避免接触自然水体; 洁鼻腔,使用灭菌生理盐水或煮沸冷却后的水冲洗鼻腔; 排陈水,长期未使用的水管,需先排放积水再使用。 天气炎热 不少家长会选择带孩子 去戏水避暑 小编在此提醒 不要带孩子去野泳。池塘、小溪、湖泊、水库都不要去。尤其是炎热的夏季,如果要游泳,请带孩子去正规清洁、维护、消毒过的游泳池。 尽量避免用野外的水。如果不可避免地接触到自然水体,应尽量避免用野外的水给孩子洗脸,更不要饮用,看起来很清澈的也不行。 玩水后出现不适,及时就医。如果孩子在玩水后出现头痛、持续发烧不退、精神状态不佳等症状,应及时送医。 (来源:长江日报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