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有传言称,水果中的果糖不会被身体吸收,而是直接进入肝脏,转变成脂肪后进行堆积,进而就会引发脂肪肝。这种说法让许多喜爱水果的人感到担忧,甚至开始对水果敬而远之。这种说法以偏概全,存在误导。 
图源:视觉中国 脂肪肝导致的肝硬化还能恢复正常吗? 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早期若能及时进行饮食和运动治疗,控制体重,肝内脂肪沉积可在数月内完全消退。脂肪性肝炎伴或不伴肝纤维化,如果能及早发现、积极治疗,也是可逆的。在改变生活方式和控制原发疾病的基础上,需要加用保肝抗炎药物,且治疗时间较长,病变康复常需半年乃至数年以上。但部分患者即使祛除病因,病情仍可进展,发展为不可逆的肝硬化。脂肪肝相关肝硬化如果积极治疗,可以延缓疾病进展,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无论是单纯的脂肪肝,还是脂肪性肝炎,大都是可以治愈的疾病。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脂肪肝的治疗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要寄太多希望于药物,而忽视改变生活方式。 水果中的果糖确实会在肝脏中代谢,但“不被吸收”的说法是错误的。事实上,果糖在人体内有其特定的吸收和代谢途径。这种说法将水果与脂肪肝简单划等号,忽视了水果的整体营养价值以及果糖代谢的复杂性,过于片面。 果糖并非“不被吸收” 果糖,作为一种天然存在于水果、蜂蜜和某些蔬菜中的单糖,其甜度高于葡萄糖,因此常被食品工业用作甜味剂。然而,正是因为它独特的代谢路径,使得它在营养界备受争议,也成为各种健康流言的焦点。 果糖能被人体吸收,但吸收方式和代谢路径与葡萄糖不同。肝脏是果糖代谢的核心场所,不像葡萄糖那样可以直接进入全身循环。果糖代谢不需要胰岛素参与,因此不会像葡萄糖那样快速升高血糖。在肝脏中,果糖通过一系列酶的作用分解,最终可能转化为葡萄糖或脂肪。 正常情况下,肝脏能够将适量的果糖转化为能量或储存为糖原。只有当果糖摄入量极大时,超出肝脏的代谢处理能力,多余的果糖才会转化为甘油三酯,以脂肪形式储存在肝脏或释放到血液中。 因此,“果糖不被吸收导致脂肪肝”的说法并不准确——果糖可以被正常吸收利用,关键在于摄入量是否超标。 水果≠果糖,对脂肪肝影响不同 流言将“水果”与“脂肪肝”直接关联,这是一种典型的“偷换概念”。实际上,导致脂肪肝的“真凶”并非天然水果,而是过量摄入的“游离果糖”,尤其是来自加工食品中的果糖。 水果中的果糖含量整体看来并不高,大多数含量不足 5%。相比之下,含糖饮料和加工食品中的果糖含量要高得多。 一瓶 500 毫升的普通甜饮料(如汽水、含糖奶茶)通常含有约 50 克左右的添加糖,一些茶饮里含量甚至高达 80g,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果糖。 因此,从含量上看,正常吃水果所摄入的果糖量是相对安全的,而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那些隐藏在饮料和甜点中的“隐形果糖”。 多项研究表明,适量摄入天然水果不仅不会增加脂肪肝的风险,反而可能对肝脏健康有益。 天然水果不仅提供果糖,更包含大量的膳食纤维。纤维在消化过程中会减缓糖分的释放速度,使果糖以更温和的方式进入血液,避免血糖与胰岛素的剧烈波动,减轻肝脏代谢负担。 此外,水果还富含类黄酮、多酚、维生素C等天然抗氧化物质,这些成分在调节炎症反应、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防止肝细胞受损和脂肪沉积。 从代谢角度来看,水果是一种“综合营养载体”,而不是单一的“糖源”。正是这种多元营养的协同作用,让水果成为健康饮食中的重要组成,而非脂肪肝的诱因。 科学吃水果,这样做 既然天然水果中的果糖并非导致脂肪肝的“真凶”,那么我们是否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大吃特吃水果呢? 答案依然是:任何食物,即使再健康,过量摄入都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对于水果而言,适量摄入是关键。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确建议,成年人每天应摄入 200~350 克新鲜水果。需要提醒的是,不同水果的果糖含量差异较大,苹果、葡萄以及一些热带水果的果糖含量确实很高,如果一次性进食较多,会导致血糖快速上升。脂肪肝患者通常会合并血糖代谢异常,比如空腹血糖升高,或糖耐量异常等,经常进食大量含糖量高的水果,会进一步加重血糖代谢异常,使血糖转化为脂肪,沉积到肝脏,增加了脂肪肝的程度。所以最好选择桃、橘子等果糖含量低的水果。 总之,“水果吃多了会得脂肪肝”是一种不准确的传言。水果中的果糖是可以被人体吸收利用的,正常食用水果并不会导致果糖在体内堆积或直接引发脂肪肝。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隐藏在饮料和甜食中的大量添加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摄入水果,才能既享受水果的美味,又维护肝脏和全身的健康。 来源:上海网络辟谣综合自科学辟谣、中国食品安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