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与学生不文明聊天记录”冲上热搜,山东省蓬莱第二中学的处理结果掷地有声——涉事教师刘某某8月28日被火速辞退!通报里“严重违反校规校纪”的字眼刺眼,可比起“辞退”这个结果,更该聊聊的是:为什么总有人敢踩师德红线?“零容忍”之后,我们真的能护住学生吗?

有人说,蓬莱二中这次够果断,发现问题立刻核查、查实后迅速辞退,就该这么干脆!毕竟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学生把老师当成长路上的靠山,可刘某某的不文明聊天,是把学生的信任当“儿戏”,更是在突破教育最基本的底线。这种突破边界的行为,一旦纵容,可能会让学生对“师者”的信任崩塌,甚至影响他们对人际关系边界的认知——难道老师和学生的交流,真的没有不可逾越的红线吗?
但也有人质疑:辞退一个人就算“零容忍”了?通报里明明白白写着“暴露出我校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这话可不是说说而已。平时学校的师德培训是走个过场吗?教师和学生的线上沟通,有没有明确的规范?比如哪些话不能说、哪些话题要避开?要是早有监督机制,比如定期核查师生交流记录,或者有让学生敢说真话的匿名反馈渠道,是不是就能避免这类事发生?
更矛盾的是,现在不少老师和学生需要线上沟通作业、答疑,微信、QQ成了常用工具。可“线上沟通”的边界到底在哪?有老师吐槽“现在说话如履薄冰,怕多说一句就被误解”,也有家长担心“万一老师私下和孩子聊些不当内容,我们怎么及时发现?” 一边是教育需要的“亲密沟通”,一边是必须守住的“安全距离”,这中间的度该怎么把握?
别光盯着“辞退刘某某”这件事拍手称快。真正的“零容忍”,不该是出了事再严肃处理,而是要在事前就筑牢防线。学校的师德考核不能只看“有没有违规记录”,更要关注“日常言行有没有边界感”;教育部门的监管不能只靠“事后追责”,更要给学校一套可落地的“师生沟通规范”;甚至我们家长,是不是该多和孩子聊聊“和老师相处的边界”,告诉他们“遇到不舒服的对话,一定要第一时间说出来”?
说到底,清除一个“问题教师”容易,难的是清除滋生问题的土壤。你们觉得,要守住师生之间的“安全线”,学校、家长、社会谁该先行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截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