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 自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川蜀大地掀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救国热潮。据2014年荣县人武部编印的《荣县军事志》记载:1937年至1945年间,荣县出川抗战人数达48667人,而战后生还者不足5%,这组浸透血泪的数字,印证着荣县儿女在民族危亡时刻的悲壮付出。
1944年2月,冯玉祥将军亲赴荣县发起“抗日献金救国运动”。荣县民众踊跃响应,当场募集捐款捐物达1200万元(按当时购买力折算,相当于约6000石大米),创下川南地区献金纪录。冯玉祥将军感佩于荣县人民的爱国热忱,亲笔题写“还我河山”四字,至今仍镌刻于荣县大佛崖壁,成为永不褪色的抗战精神图腾。 在荣县籍抗战英烈中,台儿庄战役滕县保卫战牺牲的邹绍孟将军事迹尤为动人。1895年生于荣县乐德乡的邹绍孟,时任川军第22集团军41军124师上校参谋长,1938年3月17日与王铭章师长一同殉国,后被追赠陆军少将,并于2015年入选民政部“全国600名著名英烈”名录。 邹绍孟将军于阵亡前六日,他在给儿子的家书中写道:“幼时均一味说诳,长成亦必无成就,对国家社会无补”“我身属军人,刻在前线抗战,万一不幸以身殉职,捍卫国家与复兴中华民族责任端在汝辈。”这封未及送达的绝笔家书,字字泣血,至今仍在荣县传颂,成为“家国情深、舍生取义”的精神教材。
邹绍孟将军(右)与长子邹汝宁(左)
邹绍孟家书
邹绍孟的战地家书全文
“宁儿如晤:日前接得汝外祖父手谕,藉悉汝去岁下学期成绩甚坏,名列丙等。想汝天资不甚坏,只要稍为勤奋,最优等虽不可得,优等谅必可能。今竟名列丙等,真使我增加无限的忧思。回想汝前次来函云,准定受外祖父母教训不再贪耍,勤奋读书,于乎因功课甚多,正准备试验,均是一派假话,益令我愈觉忧气。幼时均一味说诳,长成亦必无所成就,对国家社会无补。国家何须有此国民,家庭何须有此子弟。望汝凡事立志向上,存极盛竞争心,不可一味贪玩,不温功课以致每事均落人后,不知羞奋。因我身属军人,刻在前线抗战,万一不幸以身殉战,完我军人天职,则今后捍卫国家与复兴中华民族责任端在汝辈。而是否能肩此重任,则视汝等幼时之修养造诣如何为然。望汝细味此旨,不晓处请汝外祖父与汝解说。牢记勿忘,见函后汝之思想如何,及汝外祖父家老幼情形如何与汝今年入校经过,统盼函报,手此顺询。”
八十载光阴流转,荣县大佛崖壁的“还我河山”仍苍劲夺目,邹绍孟将军的家书仍在校园传读,民族精神的延续,既需要丰碑永驻,更需要后来者以行动续写担当。
视频素材来自荣县摄影家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