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的手机都有250克。有的动物眼睛坏了,看不见,体重也就20克,比一部手机还要轻。这些小动物也要抽血、拍片、做CT和B超。”阎雪松医生把手机放到桌面的秤子上,这个简单的动作直观地展现了他工作的特殊之处。 作为成都一家异宠动物医院院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小动物医学分会异宠专科组组员,阎雪松已在“微观世界”里深耕八年。从事异宠诊疗8年来,他见证了国内异宠诊疗行业从“无人问津”到“初现曙光”的历程。 “这是个未来行业,现在才起步。目前我们接诊最多的异宠饲养者是90后和00后,他们尊重生命的独立性,宠物生病了愿意送来治疗。”9月2日,阎雪松告诉封面新闻记者。 阎雪松(左一) 异宠医生: 一场语言与情怀的双重挑战 “我从事异宠诊疗六年时间,之前的四年一直从事犬猫及大动物临床。”最初,阎雪松接触的是传统兽医领域。像大多数兽医一样,他毕业于农业院校,“在学校里更多学的是猪马牛羊”。 为什么选择异宠诊疗这个小众领域?阎雪松解释:“我想要实现更大的抱负,当传统兽医工作的新鲜感消失后,许多兽医师发现无法满足自己渴望挑战的天性。” 住院的鹦鹉 但是,异宠医生的转型之路并不轻松。“在2020年以前,国内连异宠医学的中文教材都没有,医生们只能依赖英文原版书籍,对语言能力、经济能力、耐力等都是巨大的挑战。业内很多同事最早都是由‘动物园兽医’转型而来。由于动物园效益下滑,一些兽医开始尝试转型。” 要成为一名异宠医生,会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就是学习成本高、设备投入大。基本上,要入行只能先在国外学习系统性的知识。去美国学习DVM(美国临床兽医师博士)需要七年的时间,花费大概在几十万美元,毕业后再回国工作、拿工资,至少十年内都是不能回本的。更不用说在就职期间,也需要经常跨省、跨国交流而产生的学习、交通费用了。”阎雪松坦言,“当下做这些的人,其实还是要靠一些情怀的。” 如今,异宠医生群体已经成为兽医中的“少数派”。“我们区别于养殖场的大动物医生,又与城市里常见的犬猫医生风格迥异。”阎雪松这样形容道,“众生平等,在医生眼里,不管是丑陋的动物、令人害怕的动物,还是可爱的动物,都值得得到应有的治疗。” 准备做绝育手术的蜜袋鼯 异宠诊疗: 给蛇剖腹产、给豚鼠做手术 阎雪松日常接触的异宠主要包括四大类:小型哺乳类(兔、仓鼠、龙猫、豚鼠、刺猬等)、爬行动物(蛇、蜥蜴、龟)、鸟类(鹦鹉、雀形目)以及动物园动物。其中小型哺乳类和鸟类各占40%,爬行动物占20%。 给这些特殊患者看病,难点无处不在。“精准到克是常态,”阎雪松说,“我们接触的动物多数体重在100克以下。”给异宠进行影像检查也有不小难度。以乌龟为例,肺部感染问题在普通X光片上难以分辨,必须依赖CT才能确诊。 阎雪松曾救治一只从高楼坠落的母龟,母龟不仅龟甲破裂,体内的蛋也已碎裂。“正是通过CT才清晰发现腹腔感染情况。”他分享修补龟壳的过程时道,“正所谓‘不破不立’。先通过手术剖开龟壳取出腹腔内的碎蛋,接着修补龟壳,帮助乌龟脱离生命危险。”  麻醉中的蛇 类似的案例,在阎雪松的行医生涯中不胜枚举。他向记者分享了一个关于蛇“剖腹产”的病例。在蛇产蛋季节,有些蛇会出现难产。“虽然很多人害怕蛇,但是我们能够从蛇主人的眼里看出他对蛇痛苦的感同身受。”在术后,蛇因为疼痛躯干扭曲的时候(尽管已经使用了止疼药),男主人难掩伤痛之情流下眼泪。 另一个病例是关于一只豚鼠。因为豚鼠的单价十分便宜,一只大概几十块。有一只四岁的豚鼠肚子上长了一个肿物,需要手术切除,费用需要几千块。“当时豚鼠主人的母亲极力反对花大价钱去治疗,她认为几千块给女儿买包和衣服都会比花在豚鼠身上要好,但是她女儿极力要求进行治疗。”最后豚鼠康复,肿物的性质也是良性。 异宠饲养存在许多误区,如饲养食物单一、管理不善或水源不干净等都是导致动物生病的原因。阎雪松建议饲养者在养动物之前要学习:“养动物跟养小孩一样要学习,能不能提供好的笼子,能不能提供足够多的食物?不要凭着一头脑热去做。”  医院的照片墙,记录了鹦鹉、羊驼、蜥蜴等各类“患者”。 异宠行业现状: 小众领域的曙光初现 异宠诊疗在国内是一个“非常新的行当”。“据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异宠专科组异宠专科医生的统计,大多数医生都在大城市。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能有将近10多名,而经济不发达省份可能只有1至2名医生。” 阎雪松对行业未来充满信心,“我已经干了十几年了,很看好发展前景。”他表示,随着养宠人群年轻化,宠物情感价值提升,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渐健全,异宠市场正在扩大。 在工作过程中,阎雪松会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他得出结论:“90后、00后是我们这边主要的消费群体,他们愿意在这上面花钱,会竭尽所能去救治这些动物。” 除了在医院治疗生病动物,阎雪松也活跃在讲台上。“经常上午进行理论授课,下午便需同步开展实操训练。”在异宠诊疗中,实操的重要性远胜于理论知识。“相较于猫咪诊疗,异宠的实操难度显著更高。”他解释道,“常规的猫咪诊疗中,抽血、打留置针等外科操作已为从业者所熟知,但异宠的抽血的操作却仍是许多人的难题。” 阎雪松觉得,越来越多年轻从业者的深耕,不仅在为这些“异”样生命筑起健康屏障,更在一点点拉近人与它们的距离。当科学饲养的理念渐入人心,当专业诊疗的力量持续生长,这些独特的小生命,终将在人类世界里,找到更贴合天性的生存节奏。 阎雪松说,“我相信,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我们这一批初代异宠医生必将做得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