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市民因徒手抓跌入马桶内的蝙蝠而被咬伤,事后需接种疫苗,引发舆论关注。9月4日,羊城晚报“记者帮”采访佛山复星禅诚医院重症急救医学部急诊科的负责人,医生表示蝙蝠咬伤的应急处理、病毒传播特点及后续防护均有特殊之处,伤者在24小时内需及时接种疫苗。市民如遇到蝙蝠,应遵循“不接触、不驱赶、及时求助”核心原则。
徒手捉蝙蝠被咬伤 事后需注射疫苗
河南信阳有一位女市民,回家发现有一只蝙蝠掉落在马桶里,就在她试图徒手将其捞出来时,被蝙蝠咬伤。事后不得不去医院治疗,花了1700多元注射疫苗。

蝙蝠掉进马桶里 图源网络

伤者展示被蝙蝠咬的伤口 图源网络
对此,不少网友议论纷纷,家里出现蝙蝠应该如何应对?广州市民陈小姐说:“我第一反应是按冲水键直接冲走,感觉怪恶心的。”网友钟先生则表示,他会先盖上马桶盖,控制住蝙蝠,再找工具,“全副武装”去处理。
佛山复星禅诚医院重症急救医学部急诊科主任欧构裕表示:“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徒手捉蝙蝠不可取!”他表示,市民处理野生动物或宠物时,首先要有防护装备,否则受伤的可能性很高。“以这次事件为例,市民可以用火钳夹,并穿戴较厚的衣物再去处理。”
被蝙蝠咬伤后应如何处理?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蝙蝠咬伤属于狂犬病Ⅲ级暴露,是暴露级别中最高的一类,需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规范处置。欧构裕强调,被蝙蝠咬伤后,黄金处理时间为24小时内,需严格遵循“三步法”:
一是立即冲洗消毒伤口:用肥皂水或弱碱性清洁剂,用流动清水(或自来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可物理清除90%以上病毒,再用碘伏或医用酒精消毒。能够最大限度减少伤口表面的病毒、细菌残留,第一时间降低病毒载量,为后续注射疫苗/免疫球蛋白赢得时间窗口。
二是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无论伤口大小,都需在24小时内(最迟不超过48小时)到医院犬伤门诊或急诊科就诊。
三是主动告知医生蝙蝠接触史:明确说明被蝙蝠咬伤或抓伤的情况,包括接触时间、地点及蝙蝠状态(如是否异常活跃、有无死亡),帮助医生精准判断可能的感染风险(如狂犬病病毒、汉坦病毒等),避免漏诊或错配治疗方案。
欧构裕表示,相较于猫狗等常见动物,蝙蝠是狂犬病病毒的“高危传播宿主”,风险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三点:“隐形咬伤”难察觉,蝙蝠体型小,牙齿尖锐,咬伤后伤口可能仅为微小划痕或点状破损,甚至无明显疼痛,容易被忽视,导致错过早期处理时间;病毒载量高且传播效率强,部分蝙蝠携带的狂犬病病毒载量较高,且唾液中病毒存活能力强,即使是轻微接触(如蝙蝠唾液沾到破损皮肤),也可能引发感染;蝙蝠多为野生,无法进行疫苗接种,且活动范围隐蔽,人类难以预判接触风险,暴露后只能依赖“暴露后预防”(如接种疫苗)。
“珠三角地区较少听闻有蝙蝠伤人的报道,猫狗伤人较多,特别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猫狗性情比较狂躁。”欧构裕表示,8月份医院接诊初次犬伤暴露的有522人,比5月之前显著增加。
市民遇到蝙蝠:不接触、不驱赶、及时求助
广东某野生动物物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李先生表示,普通市民遇到蝙蝠时,核心原则是“不接触、不驱赶、及时求助”。
李先生介绍,若蝙蝠进入室内,不要主动捕捉、拍打或徒手驱赶,应关闭房间门窗,留出一条向外的通道(如打开窗户),让蝙蝠自行飞出;若蝙蝠无法自行离开,应及时联系当地疾控中心或野生动物救助机构,由专业人员处理。若发现蝙蝠死亡或行为异常(如无法飞行、抽搐),不要触碰,用工具(如夹子、塑料袋)包裹后,联系疾控中心处理,避免直接接触其体液。
市民日常做好家居防护,如安装纱窗、修补门窗缝隙,避免蝙蝠进入室内;清理阳台、楼道时,避免堆积杂物,减少蝙蝠筑巢的可能。
面对野生动物接触风险,公众需牢记“科学处理、专业求助”,既保护野生动物,也守护自身健康,避免因认知误区引发不必要的伤害。
来源: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