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西秦会馆

爆料、咨询:18909006163
广告、合作:13990030637
查看: 178 | 回复: 0

[盐都杂谈] 小诗一首

[复制链接]

397

主题

1189

帖子

5

听众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305
威望
397 点
铜板
4242 枚
西秦金币
0 个
鲜花
8 朵

在线时间
282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7-5-20
发表于 昨天 15: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高山难阻脚
文雨潭曲士
高山难阻脚,深水可行船。
人欲求生计,多方克自然。
险阻与生机:小诗中的自然辩证法

“高山难阻脚,深水可行船。人欲求生计,多方克自然。”这四句短诗如一枚精致的哲学徽章,在简练的语言中镌刻着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永恒命题。它既非盲目乐观的征服宣言,亦非消极被动的顺应哀鸣,而是在承认自然之力的同时,肯定了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揭示了一种动态平衡的生存智慧。

诗的前两句构成了一组鲜明的自然意象。“高山”与“深水”代表着客观世界的险阻与挑战,它们是亘古存在的自然力量,以其宏大与深邃震慑着人类。然而诗人笔锋一转——“难阻脚”、“可行船”,六个字中跃动着人不屈的灵魂。脚与船在此不仅是具体物象,更是人类智慧与勇气的象征:脚意味着徒步攀登的坚韧,船代表着借助工具的创新。这已然暗示,面对自然,人并非徒手相搏,而是以其创造性回应挑战。

后两句由景入理,直指诗的核心要义。“人欲求生计”道出了最根本的生存驱动——一切对抗与克服源于生命的自我保存与延续本能。而“多方克自然”中的“多方”二字尤值得玩味,它暗示了方法的多样性与策略的灵活性,既包括直接改造,亦包含巧妙利用,如大禹治水以疏代堵,如都江堰因势利导,皆体现了这种“多方”智慧。

这首小诗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天人关系”哲学。不同于西方强调人对自然的主宰,亦有别于某些文化中的自然神秘主义,它体现的是一种辩证的互动:自然既是被克服的对象,也是赖以生存的根基;人既要发挥能动性,又需认知自然的规律与界限。这种“克”并非毁灭性的征服,而是《周易》所谓“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巧妙引导。

诗的现代启示清晰而深刻。在科技似乎已赋予我们“改天换地”之能的时代,重读“多方克自然”别有深意——它提醒我们,“克”的方式决定生存的品质。无视生态规律的“硬对抗”已带来严峻危机,而汲取传统智慧中的“软克服”,寻求与自然共生的新路径,才是真正的“多方”之道。如发展可再生能源而非无尽掠夺化石燃料,运用生态农业而非过度依赖化学制剂,皆是对诗中智慧的现实呼应。

这四行小诗最终向我们展示:人类的故事始终是与自然互动的故事。高山深水永远存在,但人类的脚步与舟船亦不会停歇。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消除一切阻力,而在于学习如何以多样而智慧的方式与之共舞,在“克”与“被克”的张力间,开拓出文明的生机之路。
20250905151526front2_0_1576376_FoFKAOGm3VAIQS4odSt6IYZPG1vB.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