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近日,社交平台上流传的图片显示,桃李蛋月烧产品的广告语写道:“有人说五仁不好吃,我们认为:那是因为你还年轻,还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有网友吐槽该广告语“用别人的痛苦做营销”;有网友表示不理解:“买月饼为什么要遭受生活的毒打?”9月4日,记者致电桃李面包股份有限公司,接线工作人员表示,会将该问题如实反馈到有关部门。随后记者向桃李面包有关部门发送采访邮件,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复。(据9月5日红星新闻)  本来嘛,喜不喜欢吃五仁,是个人的口味和自由,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喜好,这事本就没有标准答案。为什么要强行将不喜欢五仁口味与没经历生活挫折划等号,将产品功能凌驾于消费者情感需求之上?道理在哪里?逻辑在哪里?想突出的卖点又在哪里? 可以看出,这则广告文案是刻意想要“出金句”,所以试图用“人生哲理”“生活感悟”来包装产品营销,这也是当前营销文案的一个创作趋势。但是,就因为道理讲得太刻意,太牵强,太高高在上,满满的“爹味”扑面而来,非但没有赢得消费者共情,反而让人反感不适。 其实,桃李面包本无需用如此争议性的方式打广告、博眼球,作为深耕烘焙行业多年的国民品牌,其产品口碑向来稳健,争议广告中的“蛋月烧”月饼,淘宝旗舰店显示月销超千件,评论区也不乏好评,何必要玩这种教训消费者的“毒舌营销”,搞坏了多年靠品质积攒的好名声?这不是自己没事坑自己吗? 事实上,这并非食品行业首次因“不当营销”翻车,此前,有鸭脖品牌因“打擦边球”被监管部门处罚,还有品牌因不尊重女性被骂上热搜,还有品牌试图“教育消费者”反被消费者教育……这些案例都充分说明:企业做广告不能自说自话,总想着要向消费者输出些什么,总是对他人的生活方式指指点点,背离了对消费者的尊重和倾听。一旦语带爹味、居高临下,再好的产品口碑都可能被一句糟糕的文案反噬。 当下的消费者有很多都是年轻人,他们对于品牌消费的要求早已不仅是功能满足,更需要有情感共鸣,他们愿意为有温度、有态度的品牌买单,但肯定不会接受被说教、被PUA。所以,桃李面包最好也不要再逃避,直面争议,诚恳回应,才能换回谅解,赢得重获信任的机会。 这也提醒所有企业:在社交平台语境解读极度多元的当下,任何试图教育消费者的营销,都可能沦为笑话,与其费尽心机设计“金句”,不如把精力放回产品和服务本身,放下说教的执念,才能赢得市场的青睐,否则被“毒打”的只会是品牌自己。 (来源:极目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