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老糊涂”了,还是脾气怪了? 当时光慢慢逝去,熟悉的人有一天仿佛变了一个人,这可能不是简单地衰老,或是大脑深处正在经历一场寂静的战争。 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来说,记忆消退可能只是其中最易识别的表征,鲜少有人注意到,这块“橡皮擦”也可能悄然释放其他的信号,有时表现为失控的物欲,有时化作偏执的囤积…… 70岁退休老教授 家中阁楼变保健品库房 “二楼的门推不开,我还以为是锁坏了。”刚回国的林女士回忆起母亲家中景象,语气中仍带着一丝难以置信。 林女士的母亲是名退休老教授,长期独居在一栋跃层的房子里。当女儿用力将楼上的房门推开一道缝隙,发现里面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纸箱,每一寸空间都被占据,几乎没有能下脚之处,很多是未拆封的理疗床和保健器械。 “这家公司的小伙子不错的,看我一个人运东西不方便,给我加装了小电梯。”林女士母亲口中的“小伙子”是名保健器械推销员,已经深深嵌入了她的生活。 “一款按摩仪就买了二三台,家里像是要搞批发。”林女士担心老人,说了几句,母亲就情绪激动起来…… 浙江医院脑科中心副主任、神经内科主任刘小利主任医师诊断后发现,阿姨的情况并非简单的“上当受骗”,有可能是的大脑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表现。 “比如额叶,管着理性决策与执行功能,这里出了问题会影响判断力和行为控制。”刘小利解释,老人出现这种“控制不住的购买欲”“忘了自己买了什么”“通过购物宣泄情绪”……是大脑“刹车系统”失灵的表现。 目前,根据林女士母亲的情况,刘小利测评了她的认知功能,并且制订了针对冲动控制障碍的训练计划,帮助老人改善判断决策能力。 洁癖阿姨当它是宝 家人每月安排“大扫除” 与冲动消费的老人不同,杭州吴阿姨的“宝贝”却来自垃圾桶…… “妈,以前的邻居来看你,我们去外面一起吃饭。”老人前脚出门,保洁阿姨就上门来清理垃圾。在吴阿姨家,每个月都要上演这样的戏码。 几年前,吴阿姨三室一厅的家,被她的“宝贝”填满。“以前她天天拖地板,收拾得一尘不染,现在总喜欢拿一些旧瓶子和纸箱子回来。”子女对此很无奈,担心这些垃圾会影响老人健康,这才出此下策。 在神经内科门诊中,像吴阿姨这种情况的患者并不少见。“在我们眼里这些都是丢弃的垃圾,这种收集行为背后可能是认知障碍早期表现,大脑生病了,失去了区分“有用”与“无用”的判断力,他们需要清理的不止是家里的“空间”。 记忆力减退、性格改变、日夜节律颠倒等都有可能是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表现。“我们强调同住人陪诊,生活在一起的人,更能注意到细枝末节。”刘小利表示,这样可以帮助老人更早发现这些“苗头”。 此外,进行系统性的医学评估也至关重要。认知功能下降有很多原因,如果是由于一些器质性疾病引起的,早期干预病情有望逆转。 刘小利的门诊近期来了一位大伯,从江西老家来杭州看望儿子,下了高铁站,突然就记不起自己来这里做什么,被好心人送到了派出所。“询问病史和查体后,我们发现老人是脑梗引起的急性认知障碍,这种情况是可以通过治疗来恢复的。”刘小利表示。 收音机、旧相册 “老物件”唤醒患者生活轨迹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康复,需要用他们最熟悉的物件来重启生活轨迹。“许多家庭把孩子玩的七巧板、拍拍乐给老人进行认知康复训练。其实对于他们来说,收音机、旧相册、模型枪……更能唤醒他们,让他们有代入感,帮他们守住那个旧的、熟悉的、充满安全感的世界。”刘小利说。 在浙江医院病房,护士长高薇薇分享了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串珠子的照片,这位常常要提着行李回江苏老家的祝爷爷(化名),如今成了小组中的串珠教师。 “刚住院时,祝爷爷每天都会收拾好行李,一次次站在电梯口找回家的路,高薇薇表示。在耐心相处中,医护团队了解到爷爷曾是一位教师,他们将这份记忆融入康复计划,邀请爷爷担任“串珠课堂”老师,指导另一位行动缓慢的老人,找到了喜爱的事情,祝爷爷现在整个人都安定多了。 走廊转角处设置了许多协作任务点——有“大白兔”奶奶需要定期更新的个人画展墙,也有“长颈鹿”爷爷需要每天照料的绿植角……这些看似任务的设计,其实都是认知干预治疗的一部分。 “认知能力是一个多维度的综合体系,涵盖了记忆力、注意力、执行力、计算力以及空间构想力等多个方面。患者通过参与团队作业疗法,如织毛衣、击鼓传花、唱红歌等活动,能够在实践中同时锻炼多项认知能力。” 刘小利解释,不同脑区承担着不同的“工种”,如果感觉自己的脑力有所下降,可以通过调整作息、加强体育锻炼,再配合一些针对性的脑力训练来改善。“当出现记忆丢失时,往往病情已进展到相对后期阶段,及早发现和干预很关键。” 此外,在患者逐步回归社会的过程中,稳定的照护者对康复也是重要一环,建议最好由熟悉的人照顾。刘小利特别提醒,要尽量避免频繁更换照护者,“认知障碍患者空间定位能力差,适应新照护者就跟适应新环境一样,每一次人员变动,都可能成为又一次迷失。” 潮新闻记者 郑佳颖 通讯员 陈雨虹 郭俊(来源:潮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