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8日下午,上海市静安区一名七旬老人在居委会和民警的帮助下,识破了一起以“同城提货卡”为名的新型诈骗。由于不熟悉手机扫码操作,这位老人意外避免了财产损失。  当天下午2点半左右,静安公安分局大宁路派出所接到辖区居委会求助,称居民陈老伯可能遭遇诈骗。民警迅速赶到现场后了解到,陈老伯此前在“某短视频”平台点击购买生姜,通过跳转至某商城支付6.5元后,并未收到商品,反而收到一张所谓“某商城商家联盟提货卡”。  由于不会操作手机扫码提货,老人前往居委会求助。多位居委干部尝试扫码后,发现页面时而显示“网页关停”,时而提示下载可疑APP,察觉异常后立即联系社区民警。 民警现场查验后指出,该骗局具有三个典型特征:一是冒用官方名义制造信任感,卡片仿冒正规提货卡样式;二是强制要求通过微信、浏览器等外部渠道操作,以脱离平台监管;三是以“电饭煲+8.8元现金红包”等组合福利作为诱饵。 警方分析,此类诈骗形成完整链条:先利用平台品牌降低受害者警惕,再通过外跳渠道避开安全防护,最后以小额利益诱骗大额资金。一旦扫码,可能面临个人信息泄露、手机中毒或直接转账诈骗等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诈骗分子专门针对中老年人设计话术,以“简单扫码领奖”“全国同城提货”“多平台通用”等承诺增加欺骗性。警方强调,正规电商交易均在本平台内完成,绝不会要求用户跳转至其他渠道操作。 所幸陈老伯因不熟悉智能手机,阴差阳错避开骗局。民警现场对其进行了反诈宣传,居委会也将组织专项警示教育活动。 警方提醒:任何要求脱离原平台扫码的操作均属诈骗,切勿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消费者可通过平台内“我的订单”核实交易真伪;发现此类情况应保存证据并向平台和警方反映。同时建议子女协助长辈检查手机,及时关注中老年人群的反诈宣传教育。 来源| 新闻晨报 记者 陈泉 (来源:新闻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