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周萍英 通讯员 张乐昕 赵芷苇 廉洁 头戴一顶布满传感器的“脑电帽”,身着充满科技感的外骨骼机器人,随着“走”的意念在脑海中闪过,患者贾先生缓缓站起,并自主地向前迈出脚步……这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如今在襄阳市中心医院正照进患者们的康复日常。 9月26日,襄阳市中心医院脑机接口中心在该院东津院区正式揭牌成立。该中心的启动,标志着中南六省地市级医院中脑机接口技术临床应用取得重要突破,将为众多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带来康复新希望。  揭牌仪式 启动仪式上,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陈锋介绍,该中心配备了国际先进的脑电信号采集系统、神经调控设备及多学科专家团队,重点聚焦肢体运动障碍康复、难治性癫痫闭环调控、意识障碍促醒等前沿科学领域。 技术的伟大体现在真实的案例中。一位因伤瘫痪长达6年的19岁患者,在该院接受了“脊髓神经电刺激(SCS)+脑机接口(BCI)”组合疗法后,奇迹般地实现了六年来首次独立行走。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打通了患者“想法”与“行动”之间的断点。 “与传统被动康复训练不同,这是一种主动康复系统。”陈锋形象地解释,“就像孩子主动学习,效果可能远胜于被父母督促。脑机接口在人脑和机器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我们通过技术采集并解码患者的脑电信号,进而驱动外骨骼机器人辅助其行动。这是一个由患者意念主导的过程,也许能更有效地帮助患者康复。” 在该院康复门诊内,极目新闻记者亲眼见证了科技为患者带来的改变。50多岁的贾先生去年底因车祸导致颈脊椎损伤,术后一度失去独立行走能力。但凭借坚定的意志,和对于重新站起来的渴望,他坚持在医院进行康复训练。  贾先生借助“脑电帽+外骨骼机器人”进行直立行走训练 当天,在技师的帮助下,贾先生穿戴好设备,借助“脑电帽+外骨骼机器人”的组合,成功进行了半小时的直立行走训练。“科技进步让我看到了未来身体恢复的希望!”训练结束后,贾先生激动地分享了他的感受,“在走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自己的双腿像正常人一样自由弯曲了!” 除了针对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该中心还致力于利用深部脑刺激等技术,为帕金森病患者缓解震颤、僵直等症状,大幅提升其生活质量。 襄阳市中心医院脑机接口中心的成立,不仅是医院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的里程碑,也是积极响应国家推动前沿医学技术研发与转化应用战略的具体举措。院方表示,未来将深化与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的合作,持续优化脑机接口技术的临床转化体系,推动该技术在瘫痪、脊髓损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更广泛领域的应用,造福更多患者。同时,通过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和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为我国脑机接口领域的持续创新与长远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