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的盐运水道,是一条流淌千年的“黄金航线”。从凿井汲卤的轰鸣,到盐舟泊岸的号子,釜溪河与沱江水不仅滋养了盐都的繁华,更在沿岸孕育出一座座镌刻着盐运记忆的古驿镇。它们不仅是辉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将古建筑、老手艺、真民俗与舌尖美味打包留存的“活态博物馆”,为大家呈现一场可触摸、可品尝、可回味的千年盐运文化之旅。
从自贡沿滩区出发,循着釜溪河的波光,便能遇见仙市古镇。这座始建于隋代、原名“仙滩”的千年古镇,曾是“中国盐运第一镇”。民间流传的“仙女侧卧釜溪眠”,道尽了当年盐商云集、舟楫往来的繁盛景象。
古镇依山傍水而建,“四街、五栅、五庙、一祠、三码头”的街巷肌理至今完好如初。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两侧清代建筑静静矗立:南华宫的飞檐翘角雕刻着精美瑞兽,陈家祠的木梁上仍可见当年盐商议事的痕迹。2007年,仙市古镇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如今已是国家4A级景区,而那一份古朴的烟火气却从未消散。
在仙市,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传统手工艺人的身影:酿酒师傅掀开瓦缸,醇厚酒香扑鼻而来;打铁铺里火花四溅,铁锤敲击声成为最古老的韵律;纺线老人手指翻飞,棉线在织布机上渐成纹路;弹棉花、编竹艺的摊位前,总围着好奇的游客,想要亲手体验“慢工出细活”的匠心传承。
紧邻自贡城区的艾叶古镇,是盐运水道上的城市起点,素有“盐都西场镇、盐运第一滩”之称。2014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艾叶镇,不仅拥有两处国家级文保单位、两个中国传统村落,还传承着3项国家级非遗技艺。
艾叶镇始终坚持“留住原住民、汇聚创业者”的发展理念,最大程度保留原真生活质感。为了让非遗技艺传承下去,古镇积极培育非遗新业态,打造了七处“非遗工坊”。游客走进工坊,既可观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精湛技艺展示,也可在其指导下亲手体验,沉浸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之中。
艾叶古镇的另一大“吸睛点”,是地道的盐帮美食。古镇依托艾叶鸡脚、蘸水兔、椒麻水蜂子等28家餐饮老店与名店持续引流,每一家都有自家的“招牌绝活”——艾叶鸡脚麻辣鲜香、胶质丰厚;蘸水兔肉质细嫩,蘸料秘制、鲜辣开胃;椒麻水蜂子麻香扑鼻、口感Q弹。这些美食不仅深受本地食客喜爱,更吸引众多外地游客专程到访,为古镇赢得“盐帮美食第一镇”的美誉,成为一方名副其实的“美食打卡地”。
沿着沱江而下,便来到了富顺县的赵化古镇。这座始建于宋代、兴盛于明清的古镇,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曾是盐运水道上商船往来、盐仓林立的重要枢纽。而真正令它声名远扬的,是作为“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的故乡。 至今,富顺县档案馆仍珍藏着148页刘光第手稿。泛黄的纸页上字迹工整有力,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沉的爱国情怀与坚定的革命理想。它们既是珍贵的历史档案,也是传承“光第精神”的重要载体。历经千年岁月,古镇依然留存着大量历史遗存:24万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连片分布,刘光第旧居、明月楼、桂香池、刘光第墓、两湖会馆等文物古迹保存完好。
古镇“八街四巷九码头、九宫九庙十八滩”的格局,清晰还原出昔日盐运重镇的风貌。漫步街市,古意盎然:老店铺和茶馆透着沧桑,木质门板、旧式柜台一如往昔;官祠与会馆气势恢宏,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间犹见当年繁华;“八街四巷”纵横交错,青石板路上的坑洼,皆是岁月留下的印记。 从仙市的古今交融,到艾叶的非遗与美食,再到赵化的人文底蕴,自贡这三座盐舟畔的古镇,每一座都承载着“千年盐都”的悠长记忆。这里有“咸”的历史厚重——盐运水道的沧桑、古建筑的斑驳;有“辣”的开拓锐气——盐商的敢为人先、刘光第的凛然气节;更有“鲜”的市井烟火——老手艺的坚守、舌尖上的风味传承。
[color=rgba(0, 0, 0, 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