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荣县关工委科技组组长丁超带领土专家邹鸿、胡秀梅等一行前往荣县长山镇五通村,对得胜家庭农场的100亩再生稻收割和小龙虾产业进行现场指导。此次指导活动不仅展现了现代农业科技的魅力,更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丰硕成果,为该村农业可持续发展树立了典范。 ‌科技引领,再生稻与小龙虾共生的生态奇迹‌。得胜家庭农场的100亩再生稻示范基地,是荣县关工委科技组近年来重点推广的"稻虾共作"生态农业模式的典型代表。据农场主张文君介绍,今年的再生稻亩产达到400斤,而小龙虾的亩产同样达到400斤,解决当地村民5人就业,每年每人增加收入2万元左右,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水稻与小龙虾的共生关系。"丁超组长在现场解释道,"水稻为小龙虾提供遮荫和天然饵料,而小龙虾的排泄物又为水稻提供了有机肥料,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 ‌专家现场指导,确保丰收成果‌。在收割现场,邹鸿和胡秀梅两位土专家对再生稻的收割技术和抢晴天收获进行了详细指导。他们强调,再生稻的收割需要特别注意再生稻留桩高度为60厘米左右,有利于小龙虾生长,从而提高小龙虾产量和品质。 今年的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再生稻的生长,加上科学的田间管理,产量比预期还要好。"胡秀梅一边检查稻谷的饱满度,一边向在场的农户讲解收割后的小龙虾田间管理要点。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张文君算了一笔经济账:按照当前的市场价格,稻谷每斤1.25元,小龙虾每斤18元,每亩地的总收入可达7700元,扣除成本后,净利润非常可观。"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还减少了对化肥农药的依赖,种出来的稻米和小龙虾都是绿色食品,深受市场消费者欢迎。" ‌未来打造生态“稻虾共作”示范样板‌。荣县关工委科技组将继续加大对"稻虾共作"模式的支持力度,计划明年在得胜家庭农场建立培训基地,定期组织农户学习相关技术。"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集生产、示范、培训为一体的生态农业样板田,推动荣县农业向绿色、高产、高效方向发展。" 此次指导活动不仅展示了现代农业科技的强大力量,更体现了荣县关工委科技组在服务"三农"工作中的积极作为。随着"稻虾共作"模式的不断推广,相信会有更多农户从中受益,共同谱写荣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荣县关工委科技组丁超 2025.1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