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就这样毫无征兆地失联了。 甘肃庆阳正宁县的一户农家院里,56岁的高彩宁听到头顶飞机的轰鸣声,再一次条件反射地迅速望向天空,祈求奇迹的发生。这是眼下她能为去缅甸“打工”的儿子杨军强,做得为数不多的事情了。 “孩子,你有没有坐在这个飞机里面?你有没有回来?”高彩宁微弱的声音被院中晚风一吹而散,只剩下无尽的期盼与酸楚。 通往深渊的歧途 杨军强,27岁,近一年前在“去泰国赚大钱”的诱惑下,切断了与家人的联系。如今他的房间里,衣物保持着原样,母亲高彩宁却很少踏入,“我看到衣服就想到儿子了。我看见孩子什么东西,我就伤心。” 时间回溯到2024年12月初。因家境贫困,杨军强与同村的一位发小前往江苏昆山打工。12月2日,他的哥哥叫他过去吃顿饭,他因上班推脱未去。一天后,哥哥再次联系他时,却发现手机已无法接通。  家人寻找近一周无果后报警,随后警方查询到的信息让全家人难以置信:杨军强在12月2日当天坐高铁去了杭州,随后竟从杭州乘坐航班飞往泰国。好好打着工怎么会跑到泰国?身上没钱又是怎么出国的?在等待警方调查的同时,家人也将寻人启事发布到社交平台,试图抓住任何一丝微弱的希望。 一个月后,有关杨军强踪迹的消息终于出现。2025年1月10日,杨军强的朋友联系到他的家人,告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杨军强被两名持枪人员带到了缅甸东部,处境危险。同时,该朋友发送过来的短视频、路标、定位和聊天记录,都指向了这个因电诈园区而臭名昭著的法外之地——妙瓦底。  在朋友发来的聊天截图中清楚可以看到,杨军强的出国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场心照不宣的“合作”。对方以“赚大钱”为诱饵,让他到国外打工,“聊天记录里这个人许诺我弟,这个钱应该不少赚,可以做到一天一结。”杨军强的姐姐回忆道,“对方甚至还为我弟订了机票和酒店,最后两个人竟然还说‘合作愉快’。” 就这样,在缅北诈骗新闻已铺天盖地的2024年底,杨军强仍抱着对“高薪工作”的幻想,压过了对危险的认知,心存侥幸,主动踏上了一条由血泪铺就的歧途。“我们就觉得弟弟太傻,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媒体那么多的宣传、案例,他不看,他非相信。”杨军强的哥哥对此恨铁不成钢。 在那边简直就是人间地狱 杨军强的遭遇并非孤例。在跨境电诈的受害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年龄偏小,甚至还是未成年人。涉世未深、轻信别人、轻信自己能一夜暴富的幻梦,是这个人群的普遍共同点。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陈治宇的房间一样保留着原样,床铺整齐,篮球静静地放在角落,但这个十六岁男孩,已有半年多未曾归来。“这个屋我一般都不进来,我一进来我就想起他,这是他的衣服,这是他打的篮球,我每次想起来我就心痛。”父亲陈冰的声音沙哑。  2025年4月1日,陈治宇告诉家人要出去找朋友玩。几天后,他声称要去东莞打工。“后面他就发了个位置给我,因为之前他也出去打过工,所以我们也没有想那么多,我们就相信了。”陈冰回忆道。但没人在意,这次外出打工,着急的陈治宇甚至没有回家收拾行李。 起初,他不时会给父母发信息报平安,一切都看似正常。直到6月13日,一个通过快手平台辗转传来的消息,让这个家庭的平静瞬间粉碎。陈治宇联系了他的朋友,恳求帮助——他根本不在广东,而是在柬埔寨!随后陈冰第一时间致电儿子所说的工厂核实,对方明确回复:查无此人。  几天后,陈治宇终于找到机会联系上舅舅,片段式地讲述了自己被骗的经历。根据陈冰拼凑起来的信息得知,儿子于4月3日在遵义火车站上车,前往云南西双版纳,停留数日后,和其他人一起前往柬埔寨,最终被送进了柬埔寨柴桢省的“太子园区”——一个以电诈闻名的犯罪窝点。“当时应该有人承诺他能赚大钱,赚快钱。”陈冰说。 “快钱”的诱惑,对于一个十六岁的少年而言,足以让他选择性地忽略所有警告。但很快,陈治宇便为这个选择付出了代价。在一次短暂的视频通话中,一家人清晰地感受到了陈治宇的恐惧。“我当时清楚地看见他在哭,”陈冰描述,“他手机被收了,也不能说太多话,他身边有人监控着。”陈冰注意到儿子动作很不自然,手上还有疑似被打的痕迹,“我怀疑他在那边被迫从事电信诈骗等非法工作,他迫切需要家人救他。” 破碎的“发财梦” 陈冰了解到,与儿子一同前往柬埔寨的还有几个年轻人,其中就包括17岁少年姚云。姚云也是贵州遵义人,和陈治宇家相隔并不远。 姚云的母亲李女士告诉记者,儿子最初说是去上海打工,后来才得知是与陈治宇一起去了柬埔寨。“他向我们求助过,说他们那里要‘开盘’了。”最让李女士心如刀割的是儿子透露的一个细节:“他们在那边要被电击,所以肯定是遭受了非人的虐待。”  “据我儿子透露,他们两次都提到陈治宇,所以肯定他们是在一块的。”李女士的声音里充满了无助与焦急,“我们不求你们什么,只求你们在那边平平安安,早日回来,这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近年来,缅北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社会毒瘤。随着中缅联合行动的持续高压打击,臭名昭著的缅北果敢“四大家族”犯罪集团被彻底摧毁,临近中国边境的大规模电诈园区已被基本铲除,当地电诈犯罪的生存空间被强力挤压,相关新闻屡见榜单。 在严厉打击与广泛宣传的双重作用下,公众的防骗意识已显著提高。然而,总有人怀抱侥幸心理,对“高薪”“快钱”的诱惑执迷不悟,对前人的血泪教训视而不见,最终铤而走险,将自己置于万劫不复的境地。 杨军强、陈治宇、姚云,他们的名字只是无数因侥幸心理陷入跨境电诈园区困境人群的缩影。报警、立案、上报。这些孩子的家人,只能在日复一日的煎熬中等待。官方的营救机制在运转,但对于每个具体的家庭而言,等待的过程分秒都是煎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