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ICU门口,时常活跃着这样的身影:他们灵活地在走廊里穿梭,把广告卡片塞进门窗缝隙里。如果你表现出对这些卡片的关注,他们很快会出现在你身边搭讪:“是不是需要救护车?”这是当下许多医院正在上演的真实片段。 如果你表示正有要转运的病人,他们会很快开出一个价格:每公里5~8元。他们也能在短短几分钟内,让一辆救护车出现在医院楼下,还许诺有公立医院医生跟车。你会发现这些救护车大都来自某家医疗救援服务公司,不等你查看他们的证照,他们便会急切地催你交定金。一场灰色地带的交易,就此悄然展开。
在此前警方打击中被拆掉警灯的“黑救护车”仍在开展转运业务 今年7月以来,红星新闻记者多次到郑州几家医院调查“黑救护车”乱象。发现“黑救护车”不仅业务员“卷业务”,车辆挂靠不合规,有的机构连注册地都是假的。 11月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中医药局和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非法救护车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或将改变以上现状。 11月5日,郑州市卫健委医政处一位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时表示,2023年开始,国家把非急救转运纳入正规业务服务,国家规定只有医疗机构的救护车可以配备医务人员,可进行非急救转运。一些医疗救援服务公司没有下设医疗机构而运营救护车,是这次打击的对象。 业务员在ICU走廊“卷业务”: 几分钟就能让救护车到医院门口 今年7月以来,红星新闻记者多次到河南省人民医院和河南省胸科医院调查。 走进医院ICU走廊,在病房的门窗缝隙、走廊消防栓、厕所窗台上随处可见医疗急救转运的小卡片。这些卡片几乎都宣称有自己的急救车,配备了豪华担架、呼吸机、监护仪、微量泵。还会印上醒目的电话号码,并注明“入院接送、重症返乡、长途转院、全国护送”。 散发这些卡片的“业务员”来自多家医疗救护公司。他们只要看到有患者家属摘下卡片,就会靠近搭讪。 记者收集的医疗急救转运小卡片 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的ICU走廊,记者目睹了保安驱逐“业务员”的场景,保安阻止发卡片,进而双方爆发争吵。 这些“业务员”会告诉病人家属,自己与医院科室主任关系非同一般,只要知道病人名字,就能了解病人情况,判断是否适合转运。“业务员”还宣称能请到公立医院医生跟车,“看中哪位医生就请哪位医生来”。只要家属流露出进一步用车的意愿,他们会表示,救护车就在附近路边,不出几分钟就能停到医院楼下,家属下楼就能验车签约。 红星新闻记者联系了一辆救护车,几分钟后,“豫R”车号的救护车就停在了医院门口。 通过查看车辆证件,记者发现该车于2010年登记在“河南南阳方城某民医院”。相关资料显示,这家医院多年前已涉及多起借贷和劳动报酬诉讼,负责人被限制高消费,相关人员已无从联系。 负责联系这辆车的“业务员”称,自己目前是这辆车车主,车辆在“河南顺某行医疗救护公司”名下。车辆没有运营证,也不需要相关部门查验和管理。他自己有“急救证”。还可帮忙联系公立医院跟车大夫。 “业务员”提供跟车医生资料 从郑州到北京转运病人,这名“业务员”按照每公里6元的价格报价4200元,若加一名跟车的公立医院大夫需要再加1500元。为让记者相信,这名业务员拨通了某医院一名医生的电话,并承诺客户不会拍照,这名医生还发来了医师资格证。 记者查看车辆时,另一名高姓男子提供了另一辆救护车的资料,并提供了车辆证件,红星新闻记者发现,这辆“豫V”牌照救护车挂靠在“某源中医院”,高姓男子称他也属于“河南顺某行医疗救护公司”,救护车用的是医院“户头”,自己买车挂在医院名下,向医院交钱。 高姓男子向记者展示了其所在的一个微信群,称自己还开展全国业务,记者在微信群看到,群内滚动发布国内多个城市病人转运需求。 救护车是真是假? 卫健委:非医疗机构救护车都是黑车 记者还联系了两辆救护车,分别来自“康某医疗救护公司”、“驰某医疗救护公司”。记者还按照公司注册地走访了“康某医疗救护公司”“某民医疗救护公司”,发现这两家医疗救护公司根本没有在注册地开办公司。 “驰某医疗救护公司”的救护车随车人员向记者出示的一份“审批”显示,批复驰某医疗服务公司从事非急救转运业务。落款时间是2023年4月21日,单位则为“惠济区卫健委” 11月4日,记者联系了郑州市惠济区卫健委多个部门,工作人员均表示不了解此事。11月5日,郑州市卫健委医政处一位工作人员则表示:“喷涂‘驰某医疗’的救护车就是黑车,‘驰某’不是医疗机构,若他真有批复,可以查看车辆登记信息,若他不提供可以报警,警察来核验。目前已有联动机制。其他医疗服务公司不是医疗机构的,都是黑车。” 家属说法: 曾遇“坐地起价”,不买昂贵寿衣就下车 红星新闻记者梳理发现,2019年央视《今日说法》曾报道过郑州“黑救护车”抢生意打群架、敲诈患者家属的新闻。 日前,记者联系到一位曾举报“黑救护车”坐地起价的刘先生。 2022年4月,刘先生的妻子在郑州郑大一附院心脏骤停,他要把妻子从重症病房拉回老家周口。刘先生说,当时叫来了一辆豫V牌照的救护车。从医院走的时候,妻子已经不行了。上车前约定的价格是2000元。可是车刚走出医院不久,就在路边停下,这时随车人员说要支付5000元,另外再支付3500元买“寿衣”。 刘先生说,当时随车人员表示,若不买寿衣,就把妻子遗体推下车,联系医院保卫科送到太平间火化。“我实在没有办法,他们一再称要给医院保卫科打电话。我只好付了8500元。” 刘先生还提到,车到家里,救护车上工作人员又让刘先生父亲拿出200元,才能把妻子推下车。 从业者揭秘: 极低成本开医疗服务公司开展业务 为何“黑救护车”都以“医疗救护服务公司”的外壳运营?郑州一民营医院负责人曾长期开展非急救转运业务。他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缘由。他说,2022年郑州市相关部门对“医疗救护(救援)”“救援转运”企业进行清查。清查发现,郑州有60多家“医疗救护”“救援转运”相关企业,他们都是先成立公司,取得工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但没有进一步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就开始经营救护车业务。 这名负责人还提到,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救护车必须登记在医疗机构,车辆登记类型必须是“救护”,必须由医疗机构配备医务人员进行实际运营。但这些医疗服务公司,仅仅成立服务公司就完事,没有进一步成立医疗机构,也就是成立医院。因为成立医疗机构,要符合医疗机构标准才能拿到“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这要求注册地与实际所在地一致,有符合条件的医疗场所,有医疗设备和医务工作者。完成这些可能投资就要千万元以上。 “开设医院投资额太高,大家都用医疗服务公司开展业务。”这名负责人说,企业用极低成本注册公司后,就不再投资建设医疗机构,转而用挂靠、承包救护车,或用根本没有进行“救护”登记的“黑救护车”开展非急救转运。此前郑州市已进行多轮打击,警方强制拆除一些黑救护车的警灯,强制他们不能开展业务,但事后仍死灰复燃。 郑州落实新规: 非急救转运仅许医疗机构运营 11月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中医药局和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非法救护车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 《通知》称,明确医疗卫生机构是救护车管理的责任主体,按要求加装定位装置,并要求救护车两侧尾部喷涂二维码,方便公众扫码知晓车辆所属单位、编号和投诉举报电话等信息。同时,按照“谁发证谁负责”的原则加强监管。 《通知》要求实时更新“全国救护车动态数据库”,进行清查比对,实时核查、定位、跟踪和调度,并开通公开查询功能。同时,逐步统一全国医疗照护服务号码,建立医疗照护转运调度平台。 11月5日,郑州市卫健委医政处一位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时表示,2023年,国家开始把非急救转运纳入正规业务服务,国家规定只有医疗机构的救护车可配备医务人员,可进行非急救转运。一些医疗救援服务公司没有下设医疗机构而运营救护车,是这次打击对象。其中第一步就是建立全国的动态平台,上传相关信息。接下来打击工作将按上级部署开展。 这位工作人员还表示,正规医疗机构救护车不能挂靠和承包。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不能参与“黑救护车”相关业务,也不能居间推荐“黑救护车”。 那么,普通市民怎样联系正规救护车?这位工作人员介绍,2023年河南批准郑州市成为非急救转运试点城市,河南省建立全省统一的“豫健非急救转运平台”,可在平台上预约正规救护车。此外,郑州市也在推动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救护车入驻。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 吴阳 编辑 潘莉 审核 冯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