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至20日,第十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在峨眉山市举行,吸引了来自全球54个国家和地区的5092名运动员参加。代表四川出战的自贡传统武术代表队8名队员,在这场“巅峰之战”中夺得9金、4银、3铜的历史最好成绩。
俗话说“富不习文,穷不习武”。自贡因盐而兴,曾经富甲蜀中,发达的盐运、人员往来频繁为武者交流与武术发展提供了便利;在这片土地上武术名家辈出,也沉淀下深厚的武术文化底蕴。当时光流转到2025年,这座始终传承着这一国粹的川南名城,又藏着哪些“龙”与“虎”?

自贡传统武术队部分队员合影
场上队员:勤学苦练不畏难
10月28日下午,比赛结束后首个训练日,自贡市武术活动中心不时传出拳头破空发出的“呲呲”声,令到访的记者感到连脚下的地面都似在微微震动。
“心意六合拳四把锤招式凶猛,以近身格斗为核心,齐起齐落,整身撞击……”自贡传统武术代表队队长、58岁的高明君,在第十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上获心意六合拳四把锤和形意五行刀两块金牌。连续4次参赛的他,在这项被誉为“武术界奥运会”的赛事中一共收获5金3铜。

高明君练习心意六合拳
“我耍得转的别人不见得提得动。”高明君自幼习武,其使用的形意五行刀重达5斤8两(用于表演的形意五行刀通常重不足1斤)。多年来,他凭借这把“别人提起来都费劲”的单刀南征北战,罕有对手。
训练场一角,66岁的郑安国手持一张木质条凳,时而格挡如稳立磐石,时而横扫似风卷劲浪,将自贡特色武术——盐帮磨盘凳“冲、闯、拦、挂”的技法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
郑安国7岁起便跟随父亲学习盐帮磨盘凳,这门以凳为器的武术,藏着自贡盐场的独特记忆。据悉,板凳原本是盐工日常劳作的工具,盐工们在长期辛苦劳作中,逐渐摸索出以凳代武器的防身技巧和健身之道,历经传承演变,最终形成风格独特的武术流派。

郑安国练习盐帮磨盘凳
2024年,盐帮磨盘凳被正式列为四川省传统武术锦标赛比赛项目。在第十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上,郑安国凭借精湛技艺夺得该项目金牌。
59岁的梁婷看起来和普通家庭妇女没什么两样,很少有人知道她6岁习武,曾远赴嵩山少林寺拜释小龙的父亲陈同山为师学习八卦拳、少林单刀。在第十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上,梁婷收获两枚金牌。
参加本次大赛的自贡传统武术代表队8名队员当中,既有来自民间的武林高手,也有从体育院校毕业的专业队员。在四川卫康院担任体育老师的王洪燕,就凭借精湛的双钩技法与八卦掌套路,斩获两枚金牌。
王洪燕8岁习武,10岁进入自贡体校接受专业训练,是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首届毕业生。训练场上,54岁的她脚步轻灵如蝶,掌法刚柔相济,双钩在手中翻飞如电。

王洪燕练习八卦掌
王洪燕把自己的习武心得融进日常体育教学工作中,既教学生武术技巧,也传递着“习武先修心”的理念。这些年,她多次带领学生征战各级大学生武术比赛、自贡市运动会,屡屡斩获一、二等奖,让传统武术的种子在校园里生根发芽。
“每人一拳一械,一共参加了16个项目,收获了9金、4银、3铜16枚奖牌。”四川省武术运动协会常务理事、自贡市武术运动协会主席刘正邦,连续两届(第九届、第十届)囊括了春秋大刀和形意拳四枚金牌。

刘正邦在训练中挥舞大刀
刘正邦从事武术及担任市武术代表队训练工作达38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武术后备人才,先后向省武术优秀运动队输送6名队员,为自贡市青少年儿童武术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训练场上,64岁的刘正邦舞动和自己等高的春秋大刀,虎虎生风——场边一名身板挺直的老人,正注视着他一招一式。他就是刘正邦少年时的老师之一,今年已88岁高龄的廖正环。
师徒相传:倾囊相授不藏私
上世纪70年代,自贡市体委下属自贡市重点少年儿童业余体校成立武术队(以下简称武术队),来自民间的武师廖正环、邓善昌、陈义章、王自强、徐忠策等先后担任武术队教练。
“以前是躲起来悄悄练,生怕别人学。”廖正环的武术功底出自家传,曾多次在全省比赛中夺冠。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解放前学武是把师傅请到家里,关起门教。”

八旬高龄的廖正环(右)在队员训练时给予指导
武术队的成立打破了“拜入师门学艺”和“家传”的传承方式,也打破了武术发展瓶颈,使得自贡武术融合各家所长,一度和成都、重庆并列,处于全川三甲之列。
据了解,武术队分为普通班(含初级班、中级班及高级班)和重点班,学员需接受培训达一年以上才有可能升班。而在年度考核中,各项基本功排名前三名的高级班队员才有机会升入重点班。
“进入重点班对队员有莫大的吸引力……”作为武术队首批学员之一的刘正邦回忆道,进入重点班就意味着训练日当天可以吃到免费晚餐,此外每名队员每年还可以领到一套训练服装和运动鞋。
据悉,武术队首批队员当中出了不少“名人”,其中李红、胡益林先后参演过影视剧《南拳王》和《自古英雄出少年》,刘涛从专业队退役后曾担任多个国家的武术队总教练,为中国武术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多年来,自贡武术队向各大专院校、省优秀武术队输送了大量人才。其中刘正邦的学生陈相印先后在全国青少年武术套路锦标赛和第十三届全运会武术比赛中夺冠。田怡然在第十三届全运会群众项目比赛中,获得健身气功(易筋经集体)冠军;并在第六届世界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上,获得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三个项目第一名。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自贡武术发展也经历过阵痛,彩灯公园灯光球场数百人一起练武的场景一去不返,且习武者以中老年居多,梯队建设出现断层。但令人感佩的是,一批有着强烈使命感的“武林豪杰”仍然以各自的方式,守护着这份热爱,传承着国粹。
“只要你愿意学,我就愿意教。”如今廖正环除了参加自贡市传统武术队每周两次的日常训练之外,平时还在彩灯公园免费辅导武术训练。
刘正邦在武术队的另一名老师、自贡市武术运动协会荣誉副主席邓善昌是“猴王”肖应鹏的亲传弟子,同时也是我市首批国家武术一级裁判员之一。其古稀之年以市运会“年龄最大的参赛选手”身份,夺得玄门逍遥拳和玄门行者棍(又称猴棍)双料冠军一事,在业内被传为佳话。

邓善昌近照 记者 张才 摄
“现在(走路)多数年轻人还走我不赢。”两年前,邓善昌以队医身份参加了第九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他表示如果没有年龄限制,自己铁定上场参加比赛。如今,已84岁高龄的邓善昌和他发起成立的自贡阳光武术队,先后培养了上千名民间武术学员。
由点到面:武术热悄然兴起
“学校(下午)5点50放学,6点半培训学校上课,满打满算只有40分钟,不堵车刚刚好。”11月3日傍晚,位于檀木林体育场的启翔体育培训学校武术训练室外,市民廖女士对记者说,三年如一日,她每天都要穿越大半个城市送女儿来学武。
廖女士告诉记者,女儿小时候几乎每个月都要去一趟医院,医生曾诊断其发育迟缓;如今孩子身体各项指标正常,连旁人不容易做到的“劈叉”“叶问蹲”都能轻松完成,比赛最好成绩为四川省青少年武术锦标赛第三名。
“时间最长的学生,跟我练习了9年。”启翔体育培训学校负责人吴曦接曾获得过全运会健身气功金牌,担任自贡男子武术队教练期间,率队征战屡获佳绩。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武术不能急功近利,需要时间累积,其中练习身体柔韧性、功架、手法等就至少需要两三年,好比房屋的地基,基础打得越牢,房子才能建得越高。

教练吴曦给学员纠正动作
尽管与篮球、足球、乒乓球等运动相比,武术在自贡属于小众项目,但不乏藏龙卧虎的名校。其中富顺县潮型武术培训学校和荣县精武体育培训学校,在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方面就颇为可观,前者在校学员超过了400人,后者有多名教练来自嵩山少林。
此外,自贡市传统武术代表队队员黄雨丞,在市区开设了一家禅意功夫会馆,涵盖儿童、青少年、中老年多个年龄段:孩童重在锤炼意志、打下基础,中老年人侧重强身健体、调节身心。目前,自贡市武术运动协会正着手协助为盐帮磨盘手、磨盘凳、磨盘枪、磨盘刀等套路申报非遗项目,让这些从自贡盐场里“长”出来的武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黄雨丞练习禅拳
在千年盐都全面铺开的体育“进商圈、进街区、进景区”活动中,武术作为全民健身推广项目,已走在前列;此外“健身气功进校园”等公益培训活动也收获了老师和学生们的广泛好评。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川南片区青少年武术训练基地即将落地自贡,这不仅能大幅改善训练场地条件,定期驻场指导的优秀教练员还将带来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训练方法,为本地武术人才培养注入强劲活力。正如刘正邦令记者印象深刻的那句感慨——武术的春天,已经悄然向我们走来。

启翔体育培训学校“精英班”学员进行训练
编辑:余耀
编审: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