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衍生出一些风险隐患。近期,社交平台上兴起用 AI 生成 “流浪汉闯入家中” 图片恶搞家人的潮流,参与者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试探亲属的反应与重视程度,却不料引发多起公共资源浪费的闹剧,部分行为甚至触及法律红线,引发社会各界对 AI 使用边界的热议。 
典型案例:安徽女子的 “试探” 酿成警方出警 10 月 17 日的夜晚,安徽某地的餐厅里灯火通明,一名男子正与亲友聚餐,席间的欢声笑语被手机屏幕上弹出的图片瞬间打破。图片中,自家餐厅的角落卧坐着一名陌生流浪汉,衣衫褴褛的模样与熟悉的家居环境形成强烈反差,画面细节逼真到连餐桌纹理、墙面装饰都清晰可辨。 发送图片的是他的妻子,这名女子此前在社交平台刷到 AI 整蛊的帖子,一时兴起便用 AI 工具生成了多张 “流浪汉闯入家中” 的虚假图片。她本想看看丈夫得知家中 “闯入不速之客” 后会如何反应,是否会第一时间牵挂自己的安危,却没料到 AI 生成的内容足以以假乱真。 丈夫看到图片后,丝毫没有怀疑其真实性,内心的焦虑与担忧瞬间涌上心头。他立刻起身向亲友致歉,一边快步往家赶,一边拨通了报警电话,语气急促地向警方说明 “家中闯入流浪汉” 的紧急情况。 
辖区派出所接到报警后,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值班民警携带装备火速驱车赶往现场,一路上拉响警笛,争分夺秒赶赴当事人家中处置 “险情”。抵达现场后,民警小心翼翼地排查房屋各个角落,从餐厅到卧室,从阳台到厨房,逐一确认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经过细致核实,最终确认屋内并无流浪汉踪迹,所谓的 “险情” 只是一场由 AI 图片引发的虚惊。 民警随后联系上当事人妻子,对其行为进行了严肃提醒。“AI 生成的内容即便再逼真,也不能用来制造恐慌、引发警方出警。” 民警明确告知,这种行为已经构成对公共资源的浪费,若造成更严重后果,还需承担相应责任。女子此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对自己的鲁莽行为表达了懊悔。 多地闹剧频发:AI 整蛊的连锁反应 安徽女子的经历并非个例,近期全国多地已接连出现类似的 AI 整蛊闹剧,每一起事件都伴随着公共资源的无端消耗。在某城市的居民小区,有住户用 AI 生成 “楼道出现可疑人员” 的图片发给物业,声称自家门口有陌生人徘徊,导致物业调动多名工作人员对整栋楼逐层排查,从一楼到顶楼,逐户询问情况、检查公共区域,耗时数小时才查明是虚假信息。 
另有一起案例中,一名年轻人用 AI 制作了 “家人突发疾病倒地” 的虚假视频发给外地的亲属,想测试对方是否会立刻赶来。亲属看到视频后心急如焚,不顾路途遥远,驱车数百公里紧急奔袭回家,抵达后才发现是一场恶作剧,身心俱疲的同时,也对亲人的行为感到寒心。 这些看似 “无伤大雅” 的玩笑,背后却是对公共资源的严重浪费。警方表示,每一次出警都需要调配警力、车辆等资源,而这些资源本可以用于处理真正的紧急警情,保护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此类虚假警情的增多,不仅增加了基层民警的工作负担,更可能延误其他真实紧急事件的处置时机。 法律边界:AI 恶搞并非 “法外之地” 对于此类 AI 整蛊行为,法律界人士明确指出其潜在的违法风险。律师周兆成表示,报假警并非只有本人直接拨打报警电话才算,若明知自己制作的 AI 图片、视频可能导致家人误判并报警,仍故意实施该行为,就属于法律意义上的 “间接故意”,相关行为人可能被认定为报假警的共犯。 
他举例说明,此前某地曾有人利用 AI 技术制作虚假寻人启事,谎称自己的女儿被拐,家人信以为真后报警,最终该行为人因谎报警情被依法行政拘留。这一案例也为热衷 AI 整蛊的群体敲响了警钟。 从法律条款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或警情,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将面临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同时可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若 AI 生成的虚假内容被广泛转发,引发社会层面的恐慌,严重扰乱公共秩序,则可能触犯《刑法》中的 “编造虚假信息罪”,最高可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周兆成进一步解释,此类行为占用的不仅是警力资源,更可能剥夺他人获得及时救助的机会。在紧急情况下,有限的警务资源被虚假警情占用,真正面临危险、需要帮助的人可能会因此错失最佳救援时机,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此外,9 月 1 日正式实施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也明确要求,所有 AI 生成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必须进行显式标识,任何人不得恶意删除或篡改,违规者将面临行政、民事甚至刑事处罚。 网友热议:情感试探不应以浪费资源为代价 AI 整蛊家人的潮流在社交平台引发广泛讨论,多数网友对这种行为表示不解和反对。有网友留言感慨:“《狼来了》的故事从小听到大,可有些人至今没明白其中的道理,虚假的试探只会消耗彼此的信任。” 不少网友指出,真正的情感无需通过这种极端方式验证。“以玩梗的名义进行所谓的‘情感测试’,本质上是对亲属的不尊重,也是对彼此信任关系的消耗。” 有网友分享自己的看法,亲属之间的牵挂与重视,体现在日常的相互扶持与关心之中,而非通过制造恐慌来试探。 
还有网友从公共资源的角度发声:“民警的时间和精力是用来保护民众安全的,不是用来应对这种无聊闹剧的。每一次虚假报警,都是在占用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的机会。” 部分网友呼吁,社交平台应加强对此类不良内容的监管,引导用户合理使用 AI 技术,明确娱乐的边界不能触碰法律与道德的底线。 目前,相关部门已持续加大对 AI 虚假信息的管控力度,同时提醒广大民众,AI 技术的应用需坚守法律与道德的双重底线,娱乐不应以浪费公共资源、伤害他人情感为代价。任何试图挑战法律边界的行为,都将受到相应的惩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