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近日,第三方测评机构“老爸评测”发布视频称在多款大牌护肤品中检出已被禁用20年的工业染料苏丹红,引发社会持续关注。泰康仙林鼓楼医院皮肤科主任桑红强调,对于苏丹红这类严禁添加的成分,不存在所谓“安全阈值”。“它是一种化学毒物,除了已知的致敏、引发炎症、损伤肝肾和致癌等风险,还可能存在未知的长期慢性损害。无论含量多少,只要检出,就说明该产品不符合安全规范,应立即停用。” 专家建议,一些已被官方通报、抽检不合格或存在风险提示的品牌或系列,建议不要再使用。(据11月2日扬子晚报) 新闻评论区很多网友都在呼吁,能不能列一个详细的清单,方便大家“避雷”。也有人无奈地表示,为什么不遏制生产方的行为,只提醒消费者? 的确,这件事曝光至今,消费者高度关注,媒体反复追问,多数涉事品牌的回应却显得轻描淡写。有的虽下架产品并称“调查原料供应商”,却未公布如何补偿消费者;有的强调产品“符合法规”,回避复检与说明;且初承诺送检并公告,至今仍无下文;有的则干脆表示“符合备案标准”,连处理方案都没有,而更多所涉品牌则是一声不吭,置若罔闻。这样的态度,让人看到护肤品行业中不少企业对安全底线的轻视,对安全规范的无视,对安全责任的漠视。 “苏丹红”是著名的致癌毒物,早在2003年就在全球范围内禁用于食品和化妆品,我国《化妆品禁用原料目录》也将其明确列入“黑名单”。然而,从国产品牌到国际大牌,为何都接二连三触碰红线? 根源或许在于化妆品原料检测的“灯下黑”。当前企业采购化妆品原料,普遍仅筛查微生物、重金属等常规指标,苏丹红这类违禁染料未被纳入检测范围,导致问题原料轻易突破第一道防线。很多企业对于原料供应链的监管流于形式,在营销中大肆标榜“零添加”“纯天然”,实际上并不能保证产品成分透明可溯。 添加禁用成分不是简单的产品瑕疵,而是实打实的违法行为。从第三方检测结果来看,可能存在问题的品牌横跨国内外,覆盖多个品类。可见,违规添加苏丹红很可能早已不是个别企业的问题,而是行业监管漏洞下的必然结果。 “避雷”建议固然实用应景,但护肤品、化妆品的成分是否安全,消费者很难用肉眼判断,要求消费者自行鉴别,既不公平也不现实。安全风险是企业制造出来的,消费者也不应成为最终承担者。 监管部门理应迅速介入,对涉事企业展开全面调查,查清是否有苏丹红成分,查明原料的来路和流向,如果确实有违禁成分添加,不但要追究供应商的法律责任,也要追究品牌方监管失职的责任;不仅要对已检出产品依法处置,更要强化原料入厂检测标准,督促企业建立原料供应链追溯体系,对违规供应商实施“黑名单”制度,从源头掐断问题原料流通。 只有形成“违规必究”的震慑,斩断“有毒添加”的链条,依法严惩,罚到痛处,才能让企业摒弃侥幸心理,将安全保障视为生命线,而不是得过且过的“走过场”。为消费者筑牢安全防线,才能让美丽经济不再步步“踩雷”。 (来源:极目新闻)  
 |